第三,加工貿易有利於改善縣域外貿結構。隨著縣域地區加工貿易的快速發展,必將推動縣域對外貿易實現從以初級產品為主向製成品為主的出口結構的轉變,不僅如此,還將提升高新技術產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從而引導我國的對外貿易結構。
第四,加工貿易能夠帶來縣域經濟發展所需的外彙。隨著縣域貿易的不斷發展,縣域就會增加與國外的經濟貿易來往,從而就需要有一定的外彙儲備。縣域對外貿易便成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也實現了自我發展的效果。
第五,加工貿易能產生良好的就業效應。我國是一個勞動力嚴重過剩的國家,目前尚有上億的富餘勞動力,縣域地區真實失業率高達13%―15%。近年來,隨著國有企業改革步伐的加快,釋放出大量下崗工人,鄉鎮企業和第三產業吸納就業的能力下降,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加工貿易的發展能夠有效地為縣域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並且能帶動就業人員素質的提高、促進縣域勞動力配置的市場化,從而成為解決縣域剩餘勞動力問題的一個主要途徑。
三、勞務輸出
(一)縣域內勞務輸出的作用
在縣域地區,勞動力供給遠遠超過勞動力需求。積極拓展境外就業、謀求國際勞務合作,是緩解縣域就業壓力、增加勞動者收入、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一條重要渠道。其作用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可以減緩縣域就業壓力。中國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國,勞動力供大於求,就業壓力非常大。隨著國有企業產權製度改革的深入,再就業壓力進一步顯現。2003年現存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下崗職工600多萬人,加上城鎮登記失業795萬人,當年新增勞動力資源1000萬人,縣域地區需要安排勞動力總量達到2400萬人,而按當年經濟增長7%計算,就業缺口達1400萬,形勢嚴峻。顯然,積極拓展縣域地區剩餘勞動力境外就業、謀求國際勞務合作,在緩解縣域就業壓力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勞務合作可以創彙收益,增加縣域外彙來源。隨著縣域經濟的發展和壯大,縣域對外簽訂承包工程、勞務合作等對外貿易項目逐漸增多,同時也會有更多的機會與國外進行經濟合作交流,在縣域地區進一步發展對外貿易過程中所需外彙會逐漸增加。然而,縣域勞務輸出是一條不需大量投資的創彙之路,從而來彌補縣域外彙缺口。
第二,有利於務工者學習和掌握外國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通過外派勞務人員參與工程承包及其他工作,使這些人在國外開闊了視野,接觸了新技術、新知識,積累了經營管理經驗,回國後在經濟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由此提高本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二)促進縣域勞務輸出渠道和方式的多元化
在促進縣域勞務輸出時,應采用多種渠道、多元化方式來推進縣域剩餘勞動力的對外輸出,其主要思路可以體現在下列幾個方麵:
第一,放開勞務輸出經營權限製。首先,縣域政府和各級主管部門要轉變觀念,拋棄勞務輸出隻能由政府主導的思維定式,降低門檻,放開對勞務輸出經營權的限製。破除國有企業的壟斷經營,鼓勵包括集體、鄉鎮及民間私營企業和機構在內的各類經濟主體通過合法經營、公平競爭從事勞務輸出活動。其次,改革勞務輸出經營權的審批製為登記製。
第二,大力鼓勵縣域內民間與個人形式的勞務輸出。目前我國的勞務輸出主要以官方“公派”的形式進行。這固然有它的優點,如便於統一協調、管理等。但缺點也很明顯,如手續繁雜、派出周期長、不夠靈活等。因此我們應借鑒當今世界上許多勞務輸出大國的做法,在加強傳統勞務輸出模式的前提下著重發展民間與個人形式的勞務輸出。這種靈活、分散的勞務輸出也往往比通過勞務公司組織勞務輸出更直接、更有效,從而更能推動縣域勞務輸出的發展。
第三,通過政府間協議推動勞務輸出。即是指通過我國的政府部門與外國政府直接接觸,協商簽訂勞務輸出協議以促進我國的境外就業。這種方式往往可以憑“一紙協議”輸出大量勞務人員,而且由於是政府間的正式文件,信譽較高,履約有保障,輸出勞務人員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可能性也相對較少,從而會更有利於縣域地區勞務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