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縣域金融的一般理論概述(2 / 3)

2.金融發展理論的形成

在市場經濟中,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間具有相當密切的關係,西方金融發展理論則企圖說明這個關係。1973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兩位經濟學教授R?麥金農和E?肖分別出版了各自著作――《經濟發展中的貨幣與資本》和《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深化》,從此,“經濟發展理論和貨幣金融理論兩股巨流終於交彙融合起來”,從而標誌著金融發展理論(Theory of finan cial deve lopment)的形成。在金融發展理論形成中,R?麥金農和E?肖的金融深化理論極具代表性,下麵對該理論作以簡要介紹。

R?麥金農和E?肖在其著作中,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全麵地對發展中國家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辯證關係進行了開拓性的研究。在繼承和批判傳統貨幣理論的基礎上,根據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情況提出了金融壓製和金融深化理論,受到了國際金融界的廣泛認同。他們論證了貨幣金融與經濟發展的辯證關係,詳細分析了發展中國家貨幣金融的特殊性,並提出了與傳統貨幣理論迥異的政策主張。

R?麥金農提出了貨幣資本與實物資本互補關係,即“渠道效應(Conduit effect)論”。根據肖的分析,金融深化就是促進整個經濟中金融部門的發展和社會貨幣化程度的提高。金融深化對經濟發展產生四種效應:收入效應、儲蓄效應、投資效應和就業效應。

E?肖提出對於社會而言,貨幣餘額隻是貨幣體係的債務,不是社會財富,與實物資本並不構成替代關係,貨幣餘額是社會再生產的媒介,即所謂“債務媒介(Debt inter mediary)論”。E?肖從把貨幣作為一種債務關係的觀點出發,認為“貨幣的職能在於減少生產和交易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從而增加收入,促進儲蓄和投資。發展中國家如果不存在銀行機製,必然會影響非銀行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因此,生產者並不受自我資金來源不足的限製。貨幣既然不是財富,與實際資本之間沒有競爭關係,也就不存在替代效應”。

麥金農和肖根據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壓製現狀,提出了一整套金融改革方案,包括:放開利率;鼓勵銀行競爭;擴大對小型高效企業貸款;金融改革與財政改革同步;金融改革與對外經濟關係改革同步。R?麥金農和E?肖的金融深化理論是在全麵分析發展中國家金融環境的基礎上,在批評了傳統貨幣理論的不足之後提出的一種新的貨幣金融理論,無論是對於理論研究還是經濟改革實踐都有重要意義。

金融深化理論彌補了傳統經濟發展理論側重資本、勞動、土地、技術和資源等因素的作用,忽視貨幣金融對經濟發展作用的缺陷,突出強調了金融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該理論作為將貨幣理論與發展經濟學原理相結合的金融發展理論,在研究中不僅考慮了發展中經濟的貨幣化程度低、二元金融結構、金融市場分割和落後、政府嚴格管製甚至完全的金融國有化等特點,還修改了傳統貨幣理論中的完全市場、單一實物資產利率、貨幣資本與實物資本之間的替代關係的假設條件。

3.金融發展理論的新發展

金融發展理論自R?麥金農和E?肖的理論形成以來,又不斷出現了許多驗證R?麥金農和E?肖模型正確性的實證分析,以及細化和規範R?麥金農和E?肖理論的研究成果。具有代表性的是卡普爾(Kapur)的《欠發達國家經濟的穩定政策選擇》(1976)和馬西森(Mathieson)的《發展經濟的金融改革與穩定政策》研究工作,卡普爾用數學的方法驗證了R?麥金農金融深化中采用“提高貨幣的名義利率”或采取“貨幣增長率的初始降低”對實際產出不同影響的結論;馬西森發展了金融深化過程中全麵接觸利率管製的穩定化策略,提出了金融深化過程中的改革和穩定政策的最優組合。麥金農和肖的追隨者雖然對麥金農――肖理論進行了論證,刻畫了從金融抑製到金融自由化的動態特征,但他們沒有突破麥金農――肖的理論框架。

托馬斯?赫爾曼(T.Hellmann),凱文?穆爾多克(K.M-urdock)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在金融深化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金融約束論。他們認為,信息不對稱導致金融市場失靈,就要求政府進行選擇性的政策幹預,“本質是政府通過一係列的金融政策在民間部門創造租金機會,而不是直接向民間部門提供補貼”,它有助於而不是阻礙了金融深化。因此,發展中國家應實行金融約束政策,在一定的前提下,通過對存貸款利率的控製、對市場準入及競爭的限製、對資產替代行為的限製等措施,為金融部門和生產部門創造租金,通過創造租金機會提高企業和銀行的績效,進而促進金融深化,為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新製度經濟學、內生增長理論和新興古典經濟學對新古典經濟學批判和發展,為金融發展理論增添了新的內容和特色。這些理論摒棄了新古典經濟學中企業是生產函數,消費者是效用函數的方法。新製度經濟學從交易費用角度尋找企業和市場的合理邊界,研究製度的經濟功能;內生增長理論突破新古典的經濟規模遞減的假定,將技術、製度和人力資本作為內生增長要素引入增長模型中;楊曉凱和博蘭的新興古典經濟分析框架建立在專業化分工演進和規模遞增的基礎上。90年代的金融發展理論突破了R?麥金農和E?肖框架中外生給定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場的限製,把內生增長和內生金融中介或金融市場引入金融發展模型,采用了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方法,建立嚴格的經濟模型,揭示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場是如何內生形成的。在有關金融中介內生形成模型中,博伊德和史密斯、戴蒙德和迪布維格認為,信息獲得和信息甄別方麵的優勢導致了金融中介的形成,在存在逆向選擇和有成本的狀態證實的投資環境中,借款人對投資項目有著信息優勢,金融中介代表存款人監督借款人的行為具有成本優勢。

(二)農村金融理論

縣域經濟是以城鎮集聚為中心,以農村集鎮為紐帶,將域內的鄉村整合到縣域經濟循環的統一體之中,農村經濟是縣域經濟的基礎。農村金融作為整體金融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受到現代金融發展理論及其政策主張的影響。在金融發展理論的背景下,麵對農村金融的特殊性,農村金融領域也湧現出三種代表性的理論。早期的農村金融理論是農業信貸補貼理論,20世紀80年代是農村金融市場理論,隨著信息經濟學的崛起,又出現了不完全競爭市場理論。這三種具有代表性的農村金融理論論述了發展中國家農村地區的金融發展與農業、非農業的發展,是金融發展理論在農村的具體運用。

1.農業信貸補貼理論(Subsi dized Credit Paradigm)

20世紀80年代以前,農業信貸補貼論是農村金融理論界占主導地位的傳統學說。該理論的前提是:農村居民、特別是貧困階層沒有儲蓄能力,農村麵臨的是慢性資金不足問題。而且由於農業的產業特性(收入的不確定性、投資的長期性、低收益性等),它也不可能成為以利潤為目標的商業銀行的融資對象。該理論因此得出結論:為增加農業生產和緩解農村貧困,有必要從農村外部注入政策性資金、並建立非營利性的專門金融機構來進行資金分配。斯蒂格利茨認為,“為縮小農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結構性收入差距,增加農業生產投入和緩減農村貧困,必須在農村廣泛建立非營利性的專門金融機構,以低於其他產業的優惠利率從農村外部注入政策性資金”。

農業信貸補貼理論雖然支持一種(信貸)供給先行的農村金融戰略,但其關於農村貧困階層沒有儲蓄需求和能力的假設前提值得推敲。事實上,即使是貧困農戶,也有儲蓄需求。“許多亞洲國家的經驗表明,如果存在儲蓄的機會和激勵機製,大多數貧困者會進行儲蓄”。許多經驗表明,低息貸款政策很難實現其促進農業生產和向窮人傾斜的收入再分配目標。由於貸款的用途是可替換的,低息貸款不太可能促進特定的農業活動。低息貸款的主要受益人不是農村窮人,低息貸款的補貼可能被集中並轉移到使用大筆貸款的較富有的農民身上。

農業信貸補貼論存在固有的缺陷,主要表現在:(1)如果農民存在可以持續得到廉價資金的預期,那麼農民就缺乏儲蓄的激勵,這使得信貸機構無法動員農村儲蓄以建立自己的資金來源,從而農業信貸成為純粹的財政壓力;(2)當低的利率上限使得農村貸款機構無法補償由於貸款給小農戶而造成的高交易成本時,那麼官方信貸的分配就會偏向於照顧大農戶,這使得低息貸款的主要受益人不是農村的窮人,低息貸款的補貼被集中並轉移到使用大筆貸款的較富有的農民身上;(3)政府支持的、不具有多少經營責任的農村信貸機構缺少有效地監督其借款者投資和償債行為的動力,這樣會造成借款者故意拖欠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