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政策優勢
第一,沾化縣政府關於工業用地和工業區布局的規劃。在《沾化縣城市總體規劃(1994―2010)》中,縣政府就提出要在縣城的東部和北部以發展工業區為主。在《沾化縣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中,又明確了對於工業用地的總指導思想,即:集約化工業用地布置,減少和控製零散工業的用地;利用傳統工業基地的基礎設施和條件,建設新型工業帶;依托鐵路、港口和高速公路布置工業區。在工業區布局方麵,集中設置兩處工業用地。一處位於現沾化發電廠、百彙紡織有限公司(原棉紡廠)的位置,逐步建成南部工業帶;另一處為舊城區東部的工業園區,規劃建成基礎設施配套齊全的新型工業區。新城區不再布局工業用地。規劃工業用地590.37公頃,人均22.71平方米。
第二,招商引資政策。沾化縣為了吸引投資,為外來投資者提供從洽談到投產及經營期間的全程服務,還設有專門對外來投資者權益進行保護的機構和政策,保證財產和人身的絕對安全。在外來投資者辦事過程中,始終堅持“政策優惠、特事特辦”的原則,奉行“隻要項目確定,一切手續我們辦;隻要項目開工,跟蹤服務全過程;隻要項目投產,終身服務無極限”,尤其是“一個任務指標、一套優惠政策、一個招商載體、一站式服務、一張批準證書、一張派工單、一支維護企業經濟秩序的隊伍、一票否決、一個節慶活動”的“九個一”保障措施,為投資商創造了一個舒適的投資環境。沾化縣的招商引資政策取得了顯著成效,2005年上半年,沾化縣共引進外來投資項目189個,實際到位資金26.7億元,同比增長202%。
第三,對環境汙染的防止和治理。根據《沾化縣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中的內容,政府對於工業廢氣、廢水和固體廢物,都出台了針對性措施。在廢氣汙染控製方麵,調整工業結構、能源結構和生產布局,控製二氧化硫的排放,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和森林覆蓋率。在水汙染防治方麵,對現有的汙染行業進行結構調整,控製設置工業布局,實行汙染企業區域集中控製;通過技術改造,減少汙染物的排放量;嚴禁在水源保護區內建設水汙染項目;提高工業廢水處理率和排放達標率;建設城鎮汙水管網,實現雨汙分流;在工業園區北側建設城鎮汙水處理廠;同時,限製發展高耗水產業,以保護有限的水資源。在固體廢物處理方麵,建設垃圾焚燒處理廠,采用集中焚燒的措施,基本實現工業固體廢物全部處理;將大部分可資源化的固體廢物回收綜合利用;分期建設生活廢物的收集、轉運、處理等環衛基礎設施;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75%。此外,沾化縣政府還規定,對舊城區中心區易產生災害和汙染的單位進行搬遷,僅保留一些汙染較小且可以布置在城區內的工業企業,這就從根本上減少了城區內的汙染。
第四,供電、供熱保障。為保證園區內生產和生活的順利進行,為沾化縣縣域工業的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沾化縣新建河西35KV變電站、工業園35KV變電站。城區分為河西、河東和工業園區三個供電分區,按各變電站的位置和負荷大小和分布,分別確定各變電站的供電範圍。規劃中,對整個沾化縣采用集中供熱的方式,熱電廠與沾化發電廠,同時分為工業區、西城區、南部居住區和中心區四個區域供熱。
總體上來說,沾化縣發展縣域工業園區具有區位、自然資源、政府政策支持等方麵的優勢,近年來園區建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不難看出,其中還存在諸多不足之處限製了工業園區的進一步發展,例如人才缺乏,缺少行之有效的人才引入機製和用人機製;部分產業未形成緊密的分工合作網絡;園區管理體製多為政府主導型;政府和銀行對園區內中、小企業金融支持力度不夠;等等。這些在縣域工業園區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製約因素在沾化縣也仍然存在,沾化縣政府和各企業在今後工業園區建設中在共同努力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