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縣域工業的地位和作用(2 / 2)

2.轉移剩餘勞動力

我國縣域經濟的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農民減少的數量和速度,而工業化是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基本渠道,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其一,鄉鎮企業從一開始就抓住我國城市工業中輕工業相對薄弱而市場需求巨大的曆史機遇,發揮勞動力豐富的優勢,發展了門檻較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對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二,工商業的發展能促進農民城鎮化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如此一來就可吸收更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

3.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工業化是農業產業化的基礎,縣域經濟發展需要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三化”並舉,而核心是工業化。工業化是農業產業化的前提,隻有大力推進工業化,使農業和農村剩餘勞動力較大規模地轉入工業部門和城鎮就業,農業勞動力才能提高人均資源占有量,農業才能提高勞動生產率,才能有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市場條件和用企業化管理、產業化經營的現代生產經營方式改造傳統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條件。具體來說,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是龍頭企業,需要靠龍頭企業及有實力的公司作為中介將千萬家農戶和千變萬化的市場連接起來。實現貿工農、產加銷一體化,能使農產品加工精深化,使農業產業鏈拉長,農業附加值大幅度提高,形成城鄉優勢互補、工農比翼齊飛的良性循環。作為縣域來說,要大力推進和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就必須把發展龍頭企業作為強力“推進器”,通過加快工業化進程,使企業與農民形成更為緊密的利益共同體。

(二)加快城鎮化步伐

縣域工業化與城鎮化兩者之間的相互支撐,相互促進,協調發展,貫穿於縣域新型工業化的整個過程。

1.工業化是城鎮化的基礎

縣域經濟發展需要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三化”並舉,其核心是工業化。隨著工業總量的擴充,產業向製造業、服務業轉移,人口也向這些產業集聚,城鎮化水平也就會相應得到提高。工業化對城鎮化的基礎性作用主要表現在:隻有實現工業化,城鎮發展才會有強有力的產業支撐,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麵所需要的資金才會有保障,城鎮政治、文化教育和商品集散等城市功能才能得以實現。

2.城鎮化能推動工業化的發展

城鎮化適應工業大規模集中生產的需要,能夠極大地推進工業化,這主要是因為:城鎮化有利於相關產業合理聚集並帶動其快速發展,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城鎮化可以提高勞動力素質和提高工作效率;城鎮化能夠產生反哺效應,有利於農村工業的產業集聚,有利於服務業的成長,有利於促進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並推動農業的發展;城鎮化會產生中心城市,形成城市群和城市帶,使社會經濟生活發生巨變。

但是我們應看到,我國20多年的市場化改革使城鎮化進程加快,可是由於城鎮化的製度性壁壘沒有隨市場化改革同步消除,城鎮化進程仍慢於市場化和工業化。

3.推進工業化與城鎮化協調發展

要推進工業化與城鎮化協調發展,使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真正成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器”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動力源,可以嚐試從以下幾方麵著手:第一,堅持城鄉政策一體化的導向,建立有利於城鄉共同發展的新機製;第二,堅持從實際出發,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道路;第三,充分調動廣大農民參與工業化與城鎮化的積極性,發揮工業化的拉動力和推動力,讓農民分享到工業化與城鎮化的成果。

(三)調整縣域內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

工業是縣域經濟的主導,發展縣域經濟關鍵靠工業,工業強大了,第一、三產業才能繁榮,否則其他產業就難以有所作為。我國目前的產業結構正處在第二產業為主的階段。縣域經濟的發展中,如果第二產業占縣域國內GDP的比重過小,吸納城鎮和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的能力就低,再加上體製的影響,使服務業進入市場的水準較低,社會化程度也低。工業化引起產業結構的轉變,並通過這種轉變帶動城市化。而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變動關係,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工業化對城市化的帶動作用,是就業結構的非農化才帶動了人口向城市的遷移和集中。

此外,縣域工業還是改變我國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投資分散、資源浪費、管理方式陳舊落後現狀的一場新的革命。特別是在我國加入WTO後,縣域工業麵臨著嚴峻的挑戰,大力搞活縣域工業不僅對地方經濟的發展而且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都具有至關重要的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