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血清無機鱗
成人體內磷的總量為400~800g,其中10%~80%沉積於骨骼中,其餘大部分構成軟組織成分,隻有小部分存在於體液中。血液內的磷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為有機磷,如細胞內的磷酸脂、類脂質及核酸中所含之磷等。有機磷與各種物質的代謝有密切關係。血清內無機磷的含量與鈣有一定關係,兩者濃度的乘積為一常數(濃度計算,乘積等於40),故血清磷降低則血清鈣按比例升高,磷升高則鈣降低。此關係對成骨作用極為重要,如鈣磷乘積過低即可發生佝僂病或軟骨病等。磷在體內具有重要生理功能可參與糖、脂類及氨基醃的代謝有些磷酸化合物亦可是轉運能量的物質;血中磷酸鹽又是調節酸堿平衡的重要緩衝體係之一;是骨鹽的主要成分,參與骨骼及牙齒的組成。
臨床意義
①生理性變化
生理情況下血磷含量可有輕度變動,如夏季可較冬季稍高。糖代謝旺盛時,血清無機磷含量可降低。食人或注射大量維生素D或者重體力勞動後血清無機磷也可升高。正常妊娠婦女無機磷可降低。
②病理性變化
血清無機磷降低。常見於甲狀旁腺功能亢進、佝僂病活動期、骨質軟化症及糖尿病等。
血清無機磷增高。常見於甲狀旁腺功能減弱、多發性骨髓瘤、骨折愈合期、腎功能衰竭並發酸中毒、急性肝壞死、粒細胞白血病等。
8.血清鐵與總鐵結合力
鐵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成人體內的鐵總量為3~5g,從生理功能上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正在執行生理功能的鐵,包括血紅蛋白內的鐵,占65%~80%,是血紅素分子的核心;組織內鐵約占5%,是肌紅蛋白、細胞色素係統及細胞內過氧化氫酶、過氧化物酶等的組成成分;血液中的轉運鐵含量甚微,僅占0.15%。鐵在呼吸和生物氧化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並參與氧及二氧化碳的運轉過程。通常情況下人體內的鐵可反複利用。另一部分是暫不行使生理功能的貯存鐵,約占25%,主要以鐵蛋白和含鐵血黃素的形式貯存於肝、脾及骨髓等組織的單核一巨噬細胞係統。
血液中的鐵能與一種特殊蛋白即轉鐵蛋白結合,進行鐵的轉運。正常情況下血清(漿)鐵僅能與1/3的轉鐵蛋白結合,能與血清中全部轉鐵蛋白結合的最大鐵量(飽和鐵)稱為總鐵結合力。大約2/3的轉鐵蛋白未與鐵結合,未與鐵結合的轉鐵蛋白稱為未飽和鐵結合力,其數值等於總鐵結合力減去血清鐵。
臨床意義
血清鐵及總鐵結合力的高低受鐵的吸收、利用等因素的影響,在木同疾病時也可有相應的變化。
血清鐵降低常見於缺鐵性貧血、慢性失血或惡性腫瘤、慢性感染、肝硬化等;也可見於飲食中長期缺鐵或鐵的吸收障礙,如胃酸缺乏、胃大部切除後、脂肪瀉等。
血清鐵增高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溶血性貧血、急性肝炎、鉛中毒等。
血清鐵降低而總鐵結合力增高提示缺鐵;血清鐵及總鐵結合力均增高提示慢性感染、腎髒疾病或肝硬化的可能;貧血病人若血清鐵升高而總鐵結合力降低,則為血紅蛋白合成障礙。
9.血清總膽固醇
總膽固醇包括遊離膽固醇和膽固醇酯。膽固醇酯由膽固醇與脂肪酸結合而成,此結合作用主要在肝進行。人體約含膽固醇,廣泛分布於全身各組織中,大約1/4分布於腦和神經組織中。血液中的膽固醇僅有10%~20%是直接從蛋、奶及肉類食物中攝取,其餘部分主要由機體自身合成,肝是合成和貯存膽固醇的主要器官,腎上腺、脾、心等髒器亦可合成一定量的膽固醇。膽固醇是合成膽汁酸、腎上腺皮質激素、性激素及維生素D等生理活性物質的重要原料,也是構成細胞膜的主要成分。由於膽固醇為兩性分子,對保證細胞膜的正常狀態與功能起著重要作用。
臨床意義
血清中總膽固醇的濃度可作為脂類代謝的指標,但脂類代謝正常與糖類及激素的代謝密切相關,故在其他物質代謝異常時亦可影響血清總膽固醇的濃度。
① 血脂總膽固醇增高
甲狀腺功能減退、動脈硬化、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及高脂血症等。
糖尿病患者,特別是並發糖尿病昏迷時幾乎都有總膽固醇升高。
慢性腎炎腎病期、腎病綜合征、類脂性腎病等。
膽總管阻塞時,總膽固醇增高且伴有黃疽,但膽固醇酯與總膽固醇的比值仍正常。
長期高脂飲食、精神緊張或妊娠期,總膽固醇也可升高。
②血脂總膽固醇降低
嚴重的肝髒疾病患者,如急性肝壞死或肝硬化時,血清總膽固醇降低,膽固醇酯與總膽固醇比值也降低。
嚴重的貧血病人,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溶血性貧血等,因骨髓及紅細胞合成膽固醇的功能受到影響,血清總膽固醇降低。
甲狀腺功能亢進或嚴重營養不良時,總膽固醇降低。
10.血清甘油三酯
甘油三酯又稱三酸甘油酯,是機體貯存能量的形式。肝、脂肪組織及小腸是合成甘油三酯的主要場所,以肝合成能力最強。正常人空腹時甘油三酯僅占總脂的1/4,主要存在於前β-脂蛋白和乳糜微粒中,直接參與膽固醇及膽固醇酯的合成。甘油三酯與血栓形成密切相關,對動脈硬化性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等心腦血管栓塞性疾病的發生有一定影響。
臨床意義
甘油三酯升高是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甘油三酯還可使血液凝固性增強,並抑製纖維蛋白溶解,促進血栓形成,故與冠狀動脈硬化性心髒病的發生有極密切的關係。甘油三酯增高還可見於原發性髙脂血症、動脈硬化症、肥胖症、阻塞性黃疽、糖尿病、嚴重貧血、腎病綜合征、甲狀腺功能減退及長期饑餓或高脂飲食等。大量飲酒後亦可使甘油三酯假性升高。
11.血清脂蛋白
血液中的脂類除遊離脂肪酸與白蛋白結合外,其餘均與球蛋白結合成為脂蛋白複合物,脂蛋白主要由蛋白質、甘油三酯、憐脂、膽固醇及其酯組成。目前常將脂蛋白分為四類:
乳糜微粒:是顆粒最大、密度最小、分子量最大的一類脂蛋白,是富含有甘油三酯的脂肪顆粒。乳糜微粒是轉運外源性甘油三酯及膽固醇酯的主要形式。
極低密度脂蛋白:也稱內源性脂蛋白,相當電泳分離的前脂蛋白,是內源性甘油三酯的重要運輸形式。含甘油三酯量僅次於乳糜微粒,而含膽固醇量較乳糜顆粒多。
低密度脂蛋白:由極低密度脂蛋白轉變而來,也是轉運肝合成的內源性膽固醇的主要形式。低密度脂蛋白電泳時泳動位置類似球蛋白,故亦稱脂蛋白,是人體內最主要的脂蛋白,占血清總脂蛋白的50%-60%。在脂肪代謝紊亂時可明顯升高。
丄高密度脂蛋白:是顆粒較小的一類脂蛋白,電泳時泳動於。
球蛋白位置上,故亦稱脂蛋白。其功能之一是運輸內源性膽固醇,血清中25左右的膽固醇來於高密度脂蛋白。
血脂髙於正常值上限時即為高脂血症。由於血脂在血中以脂蛋白形式運輸,血脂升高後運輸血脂的脂蛋白必然也相應的升高,實際上高脂血症也是高脂蛋白血症。世界衛生組織根據其脂蛋白及血脂的不同,將高脂蛋白血症分為6型,見下表:
高脂蛋白血症的病因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是指原因不明的高脂蛋白血症,目前已證明多數為參加脂蛋白代謝的關鍵酶不足並有脂蛋白受體的遺傳性缺陷。繼發性是指繼發於其他疾病的高脂蛋白血症,如繼發於糖尿病、腎病綜合征、動脈粥樣硬化、甲狀腺功能減低症等。長期高脂飲食亦可使血清脂蛋白升高。
12.血糖
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肝是調節糖代謝的重要器官,胰島素、胰高血糖素、腎上腺素及腎上腺皮質激素等是影響糖代謝的主要激素。正常情況下,糖的分解代謝與合成代謝保持動態平衡,故血糖的濃度也相對穩定。
其他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嗜鉻細胞瘤等。
妊娠嘔吐、全身麻醉、脫水、顱內高壓症、中樞神經係統感染及缺氧窒息等,也可暫時性血糖增高。
肝硬化病人常有血糖增高,這可能與生長激素及胰高血糖素增高有關。
生理性血糖降低:見於妊娠期、哺乳期、饑餓及長期劇烈運動或體力勞動等。病理性血糖降低。
血中胰島素增多的疾病,如胰島細胞瘤,胰島素注射過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