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常氏整脊絕技(四)(1 / 3)

第四節反彈按摩法治療腰椎滑脫症

腰椎滑脫症係指在腰椎峽部發育不良的基礎上,因外傷和勞損使椎骨一側或兩側的椎弓根失去連續性,使骶骨上部的腰椎向前滑移而產生的畸形。本病成人發病率為57%,好發於第5腰椎,約占85%,第4腰椎約占15%,其他腰椎罕見。峽部不連造成的腰椎滑脫成為真性滑脫,所謂假性滑脫係指腰椎峽部仍保持完整而因椎間盤退行性變或其他原因使關節突關節關係發生的改變,成為退行性腰椎滑脫,多發生在腰4~腰5之間。

(病因病機)

完整的椎弓根是防止脊椎滑移的重要條件,即使周圍所有韌帶均被切斷,如保持椎弓根完整,亦不致發生脊椎滑脫。人在站立位時,第5腰椎與骶骨之間向前成角,呈傾斜麵,有向前滑脫傾向。正常人每一椎骨的椎體借椎間盤及上下兩對關節突關節與相鄰椎骨相連。椎間盤對剪力的抗力甚差。如後部上下椎骨的關節突不能相互交鎖,則不能防止椎體前移,即易引起脊椎滑脫。峽部缺損的原因,一種認為係先天性的;另一種認為係外傷性的;第3種認為係峽部原有發育障礙,再加外傷引起的。

先天性峽部缺損學說

有人認為每側椎弓各有兩個骨化中心,一個發展為上關節突及椎弓根,一個發展為下關節突、椎板及棘突的一半;如兩者不相融合。即可形成峽部不連。這兩個骨化中心的分界線與臨床上見到的峽部不連位置相當,因此,在很長時期,兩個骨化中心不融合一直被認為是峽部不連的病因。尚有一種看法,認為正常時一個骨化中心可分裂為二,當其出現於峽部而不相融合時即可形成峽部缺損。

外傷性學說

外傷性椎弓峽部不連,目前多數學者認為是後天性的,與日常勞動和外傷有密切關係,多發生於從事重體力勞動者。因為正常人腰低部位於軀幹的中心,是連接上麵活動度大的腰椎與下麵固定的慨骨間的樞紐,又是腰椎生理前凸及舐椎後凸的交彙,在腰5骶間形成腰骶角。凡是上半身體重或負荷的重量均通過腰骶部向下傳到兩個下肢,由於杠杆作用及負重大、活動多,受傷的機會也多,所以自上向下任何壓力,均可在兩側關節突關節形成垂直擠壓椎間盤和向前滑移的兩個分力。

倘若某種因素使腰椎前凸增加時,則腰椎下關節突尖端形成支點,在腰5峽部形成剪力,其大小與腰椎前凸的程度成正比,且與腰骶角有關。正常腰骶角男性為36度,女性為26度,假如骶椎以上重量為雙,腰椎角為60度時,則形成的剪力為見的86.67%,腰椎角50度時則為76.69%,30度時為50%。由於腰骶部的負荷多,活動度大,髓核和纖維環在20~30歲時即發生退行性改變,可導致椎間盤突出或椎間隙變窄,失去對壓力正常的緩衝作用,從而增加了關節小麵的負荷,壓力相對增加,椎弓峽部的骨質受上下兩個關節突的擠壓,久之局部骨質受磨損變薄,也可發生疲勞性骨折。從X線片上觀察很細的骨裂隙,雖然很困難,但從係列X線攝片上可顯示出鄰近骨質吸收,骨痂形成及邊緣硬化等改變,這都是骨折修複的依據。

體重擠壓分力及脫位分力不斷使峽部吸收、變薄,最終導致兩側骨片分離;同時,由於棘肌反射性痙攣,第1骶椎上麵宛如向下傾斜的“滑梯”,第5腰椎椎體經常有沿“滑梯”向前下滑脫的趨勢,因此發生脊椎滑脫。

峽部發育障礙及外傷混合學說

椎弓峽部不連是先天性的或外傷性的,還是發育性的,曆來是引起學者們爭論的問題。到目前為止,多數學者認為是後天性的,在椎弓根及關節突關節突間或二者較薄弱部位,存在發育缺陷或急性損傷的可能性。再由慢性勞損或應力骨折而引起的。

退行性腰椎滑脫

退行性腰椎滑脫一般發生在第4、5腰椎之間,好發於女性,與女性懷孕、生產及月經期內分泌改變使韌帶鬆弛有關。絕經期後骨質疏鬆易致關節突關節的退變使腰椎失穩;本病的病因主要是腰椎勞損退變、腰椎不穩、腰椎前凸增加、椎間盤退變所致。主要與下列因素有關:①椎弓水平化與椎間關節水平化,這種發育異常和解剖結構的缺陷是退行性滑脫的基礎。由於椎弓及關節突的水平化,使椎體的前滑力增大。如有椎間盤退變,韌帶鬆弛,則可促進其滑脫。②腰椎失穩。腰4為腰前突之弓頂,該處韌帶則較弱,且活動範圍最大。穩定性相對較差。③腰4承受負荷較大。如腰椎前突增大,腰4承受負荷增加,其後關節突退變加重,椎間盤及韌帶的穩定功能減弱,以至椎體滑脫。

(病理)

峽部缺損可發生在椎弓根、橫突基底前方或後方、或位於關節突間部,即上下關節突之間。若為雙側橫突後經椎弓根的缺損,將使椎體橫突與上下關節突、關節突間部、椎板、棘突分開。若為雙側經關節突間部的缺損,則使椎體、椎弓根、橫突、上關節突與下關節突、椎板與棘突分開。峽部缺損可有3種情況:①峽部裂隙借纖維軟骨組織相連。②關節突外形不正常,不能直接交鎖。③關節突因磨損發生骨關節炎,變得不穩定,使關節突交鎖機製發生障礙。峽部缺損處有假關節形成,椎板遊離,有動搖現象。該處有界限不清的纖維軟骨組織增生,引起神經根的粘連與壓迫。腰椎滑脫常引起腰椎管狹窄。此時椎板下緣及附著在鬆弛椎板上的黃韌帶增厚,骨脊增生,圍繞硬脊膜及側隱窩內的過多纖維組織可壓迫神經根。由於椎間隙變窄,可使行經椎間孔的神經根被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