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五木之祥”——賭博與迷信(3 / 3)

如果賭徒無緣得鬼神相助,但隻要誠心誠意地祈求,也可能得到幫助。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各地迅速傳播,僧侶居士們八方傳教,發展信徒,擴大影響,對賭徒也“普度眾生”,劉宋時一位居士宣揚,擲骰子時如果按佛教咒語“伊諦彌諦彌揭羅諦”念滿萬遍,佛祖將會保佑,所要之彩隨呼而成。此說雖荒誕,亦可見佛教在爭取賭徒一事上不甘落後。(《酉陽雜俎》)

神靈不僅助人賭博,自己也是要賭博的。曹植詩雲:“仙人攬六箸,對博泰山隅。”據傳說西王母就曾與紫陽真官賭博(《雲仙雜記》),漢武帝也同仙人共博(《風俗通義》)。據《神仙傳》記載:漢代中山人衛叔卿服雲母得道成仙,漢武帝命其子度世往華山求之。衛度世到華山後,望見父親與數人在大石上賭博,紫雲鬱鬱,仙氣飄飄。度世問父親:“與父並坐者是誰也?”叔卿曰:“他們是洪崖先生、許由、巢父。”度世聞知這幾位高人賢士,不禁肅然起敬,心向往之。《異苑》還記載了一個類似“爛柯山”的神話:古時有一人騎馬在山間行遊,看見山穀中有二老翁對坐樗蒲,於是他也下馬觀看。過了一會兒,他回頭一看,馬鞭馬鞍都已腐爛枯朽。待到回家後,鄉裏之人無一識者。原來二老翁乃仙人,“山中一日,世上千年”,親人故舊早已作古。於是悲從中來,一慟而絕。此類仙人六博的傳說,在中國古代不勝枚舉。

在神話裏,天地萬物都可以成精。唐代太和年間,洛陽陶化裏有一套空宅,一位姓張的秀才借居讀書。一天深夜,見十五個道士和僧徒十五人從堂中出來,高矮模樣相似,排成六行。另有兩樣東西在地上不斷翻轉,它各有二十一眼,其中的四眼那麵為火紅色,它翻轉時聲音很大,那些僧道則隨之或跑或走。秀才心中害怕,以枕頭向他們擲去,於是僧道等人都不見了。第二天,秀才在牆角找到一破口袋,其中有長行子三十個,骰子兩個。原來這些僧道就是長行子,有眼之物就是骰子。大概此宅原是哪位賭徒的遺產,敗家後連留在這裏的賭具都得道成精了。(《宣室誌》)

人死後如能飛升成仙、飄然天外,這是古人特別是封建士大夫們的最大願望。既然神仙們都喜歡賭博,那麼自己死後進入的天國裏也一定會有這種愜意的遊戲,因此,在他們的理想天國中,賭博即是重要內容之一,這從數量眾多的漢代畫像磚石裏明顯可見。一九八八年一月在四川簡陽出土的東漢石棺上,就有一組對天國景象的具體描繪,其右側正中是天國的入口——天門,還有天國守門人、天國糧倉、天國守護神靈,其左側右部為頭戴金冠的男日神和雙髻的女月神,日月神下有一大樹,樹下二人對坐六博,一人躬身行棋,一人停目深思,中間有兩個方格博具,兩人均戴細長羽冠,身生毛羽。畫麵右上角榜題“先人博”(即“仙人博”)三字。其餘的神獸、車馬等無不深含飄飄然之仙氣。在“視死如生”的古人心目中,這既是死者生前行為的複原,更是死後理想天國的樣板。在生與死、人與神之間,賭博並行不悖,左右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