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程序及編程語言簡介(2 / 2)

C語言是目前國內外廣泛使用的程序設計語言,它既有高級語言的特點,又具有彙編語言的特點。對於操作係統和係統應用程序以及需要對硬件進行操作的場合,用C語言明顯優於其他高級語言,所以它可以作為係統設計語言來編寫係統應用程序。同時C語言又具備很強的數據處理能力,也可以作為應用程序設計語言來編寫不依賴計算機硬件的應用程序。另外,C語言具有很強的繪圖功能,適用於開發設計二維、三維圖形和動畫等。因此,C語言的應用範圍極為廣泛。

C語言的原型是ALGOL(AlgorithmicLanguage)60語言,ALGOL60語言又稱為A語言。1963年劍橋大學將ALGOL60語言發展成為CPL(CombinedProgrammingLanguage)語言。1967年劍橋大學的MatinRichards對CPL語言進行了簡化,產生了BCPL(BasicCombinedProgrammingLanguage)語言。1970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KenThompson對BCPL進行了修改,為它起了一個有趣的名字“B語言”,意思是將CPL語言進行簡化,提煉出它的精華,並且他用B語言寫了第一個UNIX操作係統。在1972年至1973年間,美國貝爾實驗室的D.M.Ritchie在B語言的基礎上設計出了一種新的語言,他取了BCPL的第二個字母作為這種語言的名字,這就是C語言。1977年D.M.Ritchie發表了不依賴於具體機器係統的C語言編譯文本《可移植的C語言編譯程序》,大大簡化了C語言移植到其他機器時所需做的工作,也迅速地推動了UNIX操作係統在各種機器上的實現。1978年,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貝爾實驗室正式發表了C語言,同時由B.W.Kernighan和D.M.Ritchie合著了著名的《TheCProgrammingLanguage》一書,其中介紹的C語言成為後來被廣泛使用的C語言版本的基礎,被稱為標準C。後來,美國國家標準協會(AmericanNationalStandardsInstitute)在此基礎上製定了一個C語言標準,於1983年發表,通常稱之為ANSIC。1987年,美國國家標準化協會ANSI又公布了新標準——87ANSIC,成為現行的C語言標準。

自1978年貝爾實驗室正式發布C語言以來,C語言以簡潔緊湊的風格、麵向過程的編程方式、豐富的數據結構和強大的底層控製能力獲得迅速發展。到上世紀80年代,C語言已經成為最受歡迎的編程語言。許多著名的係統軟件,如DBASEⅢPLUS、DBASEⅣ都是用C語言編寫的。用C語言加上一些彙編語言子程序,就更能顯示C語言的威力,像PC-DOS、WORDSTAR等就是用這種方法編寫的。到上世紀90年代,C語言已經成為計算機專業學生的首選教學語言,並成為一代程序員的主要工作語言。90年代中期,隨著PC的普及和C++等麵向對象語言的出現,人們漸漸把視線轉移到PC應用軟件上,程序員們也開始習慣用麵向對象這種更高級的方式思考和解決問題。大家對C語言強大的底層控製能力失去興趣,因為那些複雜的代碼已經可以交給編譯器去實現,底層的操作已經完全可以交給類庫和操作係統API(ApplicationProgrammingInterface,應用程序接口)去進行,C語言逐漸失去了主流編程語言的地位。進入21世紀後,隨著個人電子消費產品和開源軟件的流行,C語言再次煥發生機。由於底層控製和性能方麵的優勢,C語言成為芯片級開發(嵌入式)和Linux平台開發的首選語言。在通信、網絡協議、破解、3D引擎、操作係統、驅動、單片機、手機、PDA(PersonalDigitalAssistant,個人數字助理)、多媒體處理、實時控製等領域,C語言正在用一行行代碼證明它從應用級開發到係統級開發的強大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