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易真的要當帶著信鴿的和平使者嗎?非也!他才不關心蒙古人的死活呢,他隻知道自己是個一無所有的囚徒,唯一可是利用的就是上皇的虛名,如果還想活下去,就要證明自己還有利用價值。
現在好了,也先軍營裏幾乎所有人都把上皇當成是誓死維護和平的“天使”,為維係漢蒙和平作出“傑出”貢獻,在這種輿論氛圍下,也先輕易不敢下手殺他,還要加派人手好好地保護他,免得因他一人之生死而影響漢蒙之間的“和平”局勢。
這不,刺客剛剛退去,楚天易就被接到一座重兵防守的營帳去養傷,齊格兒還派自己的侍女過來服侍。本打算明天接著急行軍的也先還下令軍隊就地休整,過幾天上皇傷好些了再班師。
楚天易的處境改善了些,不過有人很不甘心,這個人就是太監喜寧。作為主動投敵的漢奸賣國賊,喜寧堪稱壞人中的精英,人渣中的極品,敗類中的冠軍,禽獸中的王者。也不知道是不是與明朝有仇,總之在土木堡變節之後,他就以也先的二軍師自居,積極主動為“滅明”大業出謀劃策,比如說拿俘虜帝當肉票當人盾當敲門磚等主意,都是他想出來的。
既然已經叛明,喜寧最不願意看到的就是明蒙開啟和談,因為一旦議和成功,他這個賣國賊鐵定要被“引渡”回明朝,到時候,是殺是剮就不一定了。以他身上累積的累累罪行,很可能要判淩遲,被割個上千刀才讓死。
在強列求生欲望的驅使下,喜公公一直絞盡腦汁想辦法,要給漢蒙之間多製造一些********,其中,殺掉上皇就是激怒明朝的一個絕佳主意。隻可惜,一向昏聵無能的上皇今天就如天神附體,麵對刺客無所畏懼,不但成功自救,還從刺客手上把郡主齊格兒救了出來,現在如果再想耍陰謀搞死人家的救命恩人,齊格兒肯定不會甘休。
“怎麼辦?”喜寧在自己的帳篷內來回踱步,終於想出了一個借刀殺人的絕佳主意。
借誰的刀?自然是借明朝的刀。
失血昏迷了一個晚上,這天一早,楚天易終於醒轉了,睜眼就見袁彬跪守在床前,就連哈銘也在。“君臣”之間相對無言,一切盡在不言中。
楚天易身上的傷口並不太深,已經結疤愈合,他在袁彬的攙扶下坐起來,正要詢問昨夜發生了什麼事,卻見也先帶著弟妹進了大帳,定是齊格兒派來那個侍女去報的信。
齊格兒進了大帳就摘下麵紗,楚天易也沒盯著細看,隻見她五冠還長得還算標致,生長這夏天飛沙冬天飛雪的漠北,自然沒法長得像江南美女那般水靈。不過,她低著頭紅著臉,那嬌羞的小樣還是女人味十足的。
也先與伯顏貼木兒兩兄弟跟楚天易寒暄起來,主要是說一些感謝的話,誰讓楚天易是他們妹子的救命恩人呢?要知道愛恨分明可是蒙古人的特質。不過,這不是也先來見上皇的主要原因。
其實,自從手上這個俘虜帝被“破格提升”為太上皇之後,就成了一文不值的廢物,也先基本上就不來看他了,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寒暄過後,也先終於道出了來意。
“上皇乃天下君父,當朝皇帝亦乃上皇之臣也,臣弟陰行刺於上皇,此不忠不孝不弟之逆舉,天人共憤。本王(作為瓦剌太師,也先自封為王)願調虎賁三千,助上皇討此****。”負責翻譯的哈銘如是告訴楚天易,也不知這種翻譯是不是十成準確,不過楚天易聽明白了:也先想借兵三千給自己,讓自己帶去攻打大明朝。
帶三千人去攻打擁兵百萬的大明朝,這種瘋狂之舉簡直就是螳臂當車——自尋死路,楚天易雖然很想重奪回帝位,不過沒事找死的事是不幹的,他連連搖頭,道:“朕大傷未愈,此事容後再議。”
這就是“官話”,也可通俗地稱為“廢話”,小公務員出身,在****局“辦差”的楚天易最拿手啦,反正他的上司們也是這樣辦的,凡是遇到上訪的小百姓,都是用“你們辛苦了,我都知道了,事情會解決的,大家回去吧!”來打發的。
還別說,楚天易這一套官話過口,在旁服侍的袁彬衝著主子連連點頭,可見他也讚成用官話來敷衍這件事。
也先雖然粗,但也不傻,聽了哈銘的傳譯,就知道這是一種變相的拒絕。不過,他並沒有死心,又嘰裏咕嚕地說了一通蒙語,神情很是興奮,把借兵南征一事說得天花亂墜。
其實,借兵一事是喜寧這個死太監向也先提議的,目的是讓明朝內訌,好趁機漁翁得利。而喜寧也不是光說不練,他不但主動要求充當起監軍隨軍出征,還提出了相應的戰略:由寧夏入關,繞過北京,取道陝西河南,直取南京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