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意大利的“倫勃朗”——克雷斯皮與波倫亞畫派(1 / 1)

一般的美術史論著述,在談及意大利17-18世紀的美術時,往往忽略了地方畫派的成就。即使沒有忽略,也是一筆帶過,不夠重視。而今看來,意大利的地方畫派是非常重要的,它們不但豐富了意大利17、18世紀美術的內涵,而且還由此體現了意大利美術的多樣性、複雜性、鬥爭性和全麵性。北部意大利的一些地方畫派尤為重要。那是產生卡拉瓦喬的土壤,還產生了一大批很有成就的現實主義畫家。北部意大利的威尼斯、米蘭、熱那亞、都靈等地,就是意大利現實主義美術的中心。

因為意大利北部保持著強大的盛期文藝複興的美術傳統,樣式主義美術、學院派美術及後來的巴洛克美術對北部意大利的影響都不大,而且,這裏的宗教勢力薄弱,遠離教皇,在藝術上相對來說宗教意味淡薄一些,現實主義成分顯得濃厚得多。另外,荷蘭和佛蘭德斯美術,特別是現實主義美術對北部意大利美術的影響也比較強。

17世紀熱那亞畫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別爾納多·斯特勞茲(1581-1644),他早期在熱那亞學畫,受佛蘭德斯畫派的影響,1597年成為托缽僧人,後在1631年逃出寺院,來到了威尼斯,對委羅奈塞的作品頗有興趣,不過,在他的一生中,卡拉瓦喬和魯本斯的藝術對他的影響還是最大。《特維特痊愈》是他的代表作,從中可以看到卡拉瓦喬主義對他的影響。在此畫中,他把宗教題材當做日常生活來描繪,除了天使那對翅膀以外幾乎不帶任何宗教氣息。畫麵上的人物也沒有半點美化,完全是一些凡夫人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舉止打扮,這使畫麵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從而顯得十分活躍。

北部意大利的曼托瓦畫家中最為出名的是多米尼克·菲奇(Domenico Fetti約1588-1623),也是一位卡拉瓦喬藝術的追隨者。他生於羅馬,卒於威尼斯,主要在曼圖亞、羅馬、威尼斯等地工作,曾為曼圖亞公爵眼務,是曼圖亞宮廷主要畫家。1622年遷居威尼斯,成為北意現實主義藝術的出色代表,他善畫人物,注重心理描寫,用筆細膩,色調精致柔和。他善畫市井俗物,肖像畫最為出色。他天賦頗高,隻可惜英年早逝,隻活了35歲。《演員肖像》是他的代表作。這是一幅在描繪複雜的心理狀態方麵十分出色的作品,畫麵上的演員已經卸裝,他那張生動而有個性的臉並不年輕,歲月的流逝在他臉上刻下了明顯的痕跡,他的每一條皺紋裏似乎都飽含著人世間的滄桑和苦難。

《埃及之旅》(1621-1623年,73厘米×82厘米,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是多米尼克的一幅宗教畫,此畫取材於聖經,描繪的是聖母馬麗亞和丈夫約瑟為了躲避迫害逃亡埃及的故事。畫中的聖母抱著幼小的耶穌騎在毛驢上,與同類題材的繪畫作品不同的是,此畫將人物置於風景中,風起雲湧與飄忽不定的樹枝增加了畫麵的不祥氣氛和危機感,路麵上躺倒的兩具嬰兒屍體更增加了畫麵的悲劇氣氛。

17世紀末18世紀初巴洛克藝術在意大利逐漸衰弱,除了威尼斯以外,其他地方在18世紀中葉以後古典主義藝術逐漸占了上風,巴洛克藝術已經不能給歐洲以巨大的影響。18世紀意大利的藝壇錯綜複雜,有晚期巴洛克風格,也有羅可可風格和現實主義的藝術,最終是以古典主義風格作為結束。

18世紀第一個有影響的地方畫派的畫家是波倫亞畫派的朱澤普·克雷斯皮。這是一位長期被遺忘的畫家,隻是到了20世紀初,人們才重新提到了他的名字。克雷斯皮(Giuseppe Maria Crespi,1665-1747)是波倫亞畫派的主要代表,生於波倫亞,他早年在波倫亞學習,頗受學院派藝術的影響,後來又醉心於柯列喬和威尼斯畫家們的藝術。他不完全是學院派畫家。他在藝術創作上很熱心風俗性的題材,常描繪市民和演員的生活。他的這類作品不僅有生活氣息,還經常帶有點幽默感。他是奇尼亞尼的弟子,又受克爾奇諾的影響,1702至1708年在佛羅倫薩成為宮廷畫家,他的宗教畫,拋棄了巴洛克風格,追求人情味,他的畫明暗對比強烈,筆觸輕巧,表現日常生活,作為羅可可藝術的先驅,給予18世紀威尼斯畫派以重大影響。

他的作品《自畫像》(約作於1700)在風格上與倫勃朗的確頗為相近,十分重視人物的內心刻畫和強烈的明暗對比。畫麵上的男子是個麵部表情沉重的中年人,他帶著生活的憂傷。他的另一幅《抓跳蚤的女人》,人物表現得詼諧生動,令人忍俊不禁。

《最後的晚餐》是克雷斯皮的代表作。這個宗教題材為眾多畫家所畫過,克雷斯皮善於捕捉人物的生動表情而使此畫帶有濃重的生活氣息,畫中人物的肖像在克雷斯皮精心營造的氛圍中顯得很有份量,他善於畫肖像,善於用光,正因為這一點,他被稱為意大利的“倫勃朗”。克雷斯皮不完全是一位學院派畫家,他的作品除強調生活氣息外還帶有一點幽默感,很重視人物的內心刻畫和強烈的明暗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