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座上的聖母》是喬托繪於1310年的一幅祭壇畫,現藏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畫中的聖母馬利亞被天使們所環繞,聖母的形體有如雕像那樣渾厚沉穩,她端莊地穩坐在哥特式的寶座上。在這裏,聖母不再是優雅的“幽靈”,而是有血有肉有實體感的人間婦女。此畫的另一特色是畫麵中的空間線性透視被表現得相當充分。
《哀悼基督》一畫係阿累納壁畫。此畫雖是宗教題材,卻展示了非常富於生活氣息的現實畫麵。此畫取平視角度,前後景人物排列有序,加強了空間深遠關係和人物主體塑形的表現,使觀者如置真實寫照的生活情景之中,而忘卻宗教神話的抽象氛圍。這幅畫較過去繪畫有更加廣闊豐富的情節內容和新的構思,而且隻有借新的表現方法才能充分體現。從十字架上救下來的耶穌,麵容蒼白淒然,圍繞在他周圍的門徒們那種悲切和哀悼,非常醒目地表現在他們的麵孔上,由此可見喬托在刻畫人物內心世界和精神狀態方麵的堅實功力,也可窺見喬托所追求的表現個人感受和抒情藝術傾向的前身。
《哀悼基督》是喬托進行新藝術嚐試和改革中的代表作,體現出來的寫實精神是後來文藝複興大師所極為推崇的。此畫表現了聖母、使徒們、聖女們為基督遺體的即將下葬悲痛不已,天使們也在天空中嚎啕大哭。喬托為這許多形象布置了狹小得有如舞台布置的空間範圍,以使人物在其間自由自在地活動。構圖上已突破了中世紀的程式,顯得緊湊有致,畫中人物成為一個整體,凝聚而富有力量。特別是左下角聖母抱住耶穌遺體這一細節,顯然是畫家所刻意突出的整個場景的戲劇性高潮。畫中人物形象均具有雕塑感,可以說,這些形象不僅處於各種各樣符合他們身份的不同姿勢和動態之中,而且均顯得單純而厚重,具有非同一般的宏偉氣勢。另外,此畫也表明了喬托是刻畫人物情感的高手。畫中眾多形象瞼部細膩的表情以及恰如其分的身體動態和手勢便刻畫得惟妙惟肖:聖母陷入深沉而莊嚴的哀傷,聖約翰雙臂張開,聖抹大拉緊握耶穌的雙手,都從不同程度表達了失去耶穌的悲痛心情。
《屠殺無辜》(1303-1306)一畫描繪的也是聖經故事。當羅馬地方政府得知耶穌在伯利恒城降生後,想將耶穌扼殺於搖籃中,但他們又不知道誰是耶穌,於是下令把全城剛生下的嬰兒全部處死。喬托按著他的原則,將畫中人分為善良和邪惡的兩部分,地下是一堆被殺死的嬰兒屍體,悲慟哭泣的母親與兩個仍殘暴搶劫嬰兒的士兵形成強烈的對比。喬托強調的重點是一個士兵抓住嬰兒的腿,嬰兒恐怖得抱著母親不放。
《聖方濟各的葬禮》一畫是喬托為佛羅倫薩的巴爾迪小禮拜堂繪製的壁畫。此畫代表了喬托後期畫風的真麵目。喬托早期繪畫所表現的激情和情感的誇張,在這裏已經變得嚴肅和平靜,畫中所有人物形象均被仔細而妥帖地安置在舞台式的畫麵空間中,他們的身體已經變得細長,而且也不再有喬托早期壁畫人物那種寬大而略嫌臃腫的身材。為了渲染畫中喪禮的嚴肅氣氛,喬托刪繁從簡,有意避免表現那些為錫耶納畫家們和哥特式畫家們所熟悉的題材和細節,而是按照物體的最基本形態特征來表現,從而使表現對象均以結實而厚重的體積和分量巍然屹立,加上人物那含蓄而不露痕跡的表情,真正能表現出一種喬托式的難以超越的宏偉氣勢和藝術效果。
喬托的藝術創作對14世紀意大利文藝複興美術影響極大,各地傾慕風格巍然成風,在佛羅倫薩還形成了一個人數眾多的喬托畫派,延續到15世紀初。但喬托畫派多墨守成規,極少創新,現實主義成就遠不如喬托。真正繼承了喬托藝術傳統的是為文藝複興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和劃時代意義的大師馬薩喬、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人,他們都極重視對喬托藝術的學習。喬托被譽為意大利寫實傳統的奠基者,他擅長於在畫中突出主要的物象,用不尋常的單純化手法和一目了然的敘事方法來表現這些主要的物象,使作品主題突出,藝術效果強,因而強調情節內容的繪畫創作領域,成為後來歐洲幾個世紀畫家們所遵循的規律和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