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發展戰略的戰略思想與戰略實施
鈕德明
發展戰略有許多環節,諸如:戰略依據,戰略目標,戰略思想,戰略方案,戰略對策,戰略措施,戰略反饋穿。這些環節基本上可分為兩類,一類屬於思想性,認識性,是認識世界,另一類屬於行動性,實踐性,是改造世界。
本文擬從發展戰略的戰略思想與戰略實施兩個方麵,亦即試圖從認識與實踐兩個側麵略作探討。
一、關於發展戰略的戰略思想
(一)戰略思想是發展戰略的靈魂
戰略思想是發展戰略的靈魂,它統帥並貫穿於戰略目標、戰略方案、戰略對策和戰略措施等各個環節之中。
戰略的水平首先取決於戰略思想的高低,戰略的成敗也首先取決於戰略思想足否正確。研究戰略,首先要研究戰略思想。增強戰略素養,首先要提高戰略思想。戰略思想有豐富的內涵,並且往往表述為極簡煉的語言。戰略思想的形成,要經過反複孕育,千錘百煉。戰略思想一旦形成,則可發揮無窮威力,影響深遠。
例如《孫子兵法》中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在當代國際商戰中,引發出“以實力地位取勝”的戰略。連美國的核威懾戰略也曾經從《孫子兵法》中得到過啟示。毛澤東同誌總結的“論持久戰”、“敵進我退,敵退我追”和“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等戰略思想,已在許多地區和部門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中加以引伸和應用。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經濟發展和體製改革的豐富的實踐過程中孕育、形成了許多寶貴的戰略思想,諸如:“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國兩製”,“休養生息,藏富於民”,“對外開放,對內搞活”,“兩個文明一起抓”,“揚長避短”,“內聯外擠”等等,無不閃爍著中華民族奮發振興的智慧的火花。
(二)形成發展戰略的戰略思想時需要重視的幾個問題1(戰略思想要體現從中國實際出發的根本原則
我們是在研究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問題。一定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例如,把市場競爭機製引進到經濟生活中,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戰略思想。但是,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們麵臨的現狀是供給遠遠滿足不了需求,在短缺經濟的狀況下,市場發育極不完善,競爭條件很不公平。如果完全照搬資本主義國家的市場競爭,必然會出現扭曲,並最終導致失控,2.戰略思想要更多地體現辯證法。要防止片麵性、絕對化戰略思想需要辨證思維,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在研究製定發展戰略進程中,片麵性、絕對化的形而上學思想方法還時而泛濫。例如就發展戰略研究中經常出現的大與小、新與老、先與後的關係來說,在指導上往往是片兩的,絕對化的。有時一再強調企業小的好處,“船小好掉頭”,其實還要看到另一方麵,大企業實力強,“船大好衝浪”。
有一陣子,為了對外開放,到處開辟新開發區,競相搞基建。“七通一平”,新區、新廠、新設備,一切求新。有些新開發區確實新姿、新氣象,辦得很有生氣。但事實上,許多老市區和老工業區仍有強大的生命力,稍加更新改造,即可“老兵新傳”,再次發揮威力。廈門等城市提出的“喜新不厭舊”的思想,比較實事求是,避免了片麵性。
在開發建設的時間程序上一般都爭先恐後,認為槍先就主動。有的城市和企業則反其道而行之,在別人先走一步的基礎上,總結經驗,改進不足,更上一層樓,取得了“後發效益”,後來者反居上。
戰略思想要不斷豐富發展,防止僵化形勢在發展,客觀事物和客觀條件都在變化,我們的戰略思想要隨之變化、發展。例如,國家安全的概念已不僅限於國防。經濟危機、社會動亂、思想侵蝕等都可能危及國家的安全。同時,國力的含義除了軍事力量外,還包括經濟實力、科技實力以及國家的動員力量等已擴展為“綜合國力”。
再如,對外貿易的傳統的指導思想是通過進出口“調劑餘缺”。基本上還是為封閉經濟作簡單的調劑。在當前經濟日益國際化的開放形勢下,在戰略思想上衝破“調劑餘缺”的束縛,為外貿事業的發展開辟新的廣闊領域。盡可能地為國家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
戰略思想不要簡單化,要增強適應性,思路放寬一些。
我們麵臨的情況是複雜多變的,我們的戰略思想要增強適應性,思路放寬一些,切忌簡單化。地震對策,可為一例。
我國許多大城市和重要地區都位於地震活動地帶。在相當一段時期內,由於在地震預報方麵取得成功,寄希望於預報工作。但是由於地殼活動的高度複雜性,現代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難以做到準確的預報。何況,即使預報準了,又能怎麼辦?所以還得兩手準備,在繼續加強預報研究的同時,著重抓抗震預防,這樣在某種程度上就有了主動權。關於抗震預防,也有兩種思路。加固建築物的結構,這是“以剛對剛”。再一種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也就是運用彈性吸收震力的原理,搞柔性結構,“以柔克剛”。思路寬一些,對策多一些,可以增大一些安全係數。
5.戰略思想既要敢於打破束縛,又要有所製約
戰略思想最活躍,最富創造性,戰略思想的形成往往也是打破束縛、解放思想的產物。這是戰略思想的生命力、戰鬥力之所在。
但是,戰略思想是有約束條件的。研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時,我們麵臨著嚴峻的製約條件。這主要是資源、資金、社會習慣勢力以及自身認識能力的約束。這些都是不可回避的。承認還是不承認約束條件,是戰略思想區別於一切幻想的一個根本標誌。
(三)發展戰略中的若幹戰略思想舉例
一切以人民為主體
研究製定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首先必須明確以人為主體的戰略思想。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戰略則以人民為主體。
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應是人民意願的反映,人民智慧的結晶。決策者或決策集團主要是集中人民的意願和智慧。
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人民性,決定了必須實行決策民主化。決策民主化不僅是為了集思廣益,減少失誤,從根本上說,它是人民當家作主的體現。
經濟社會發展的力量之源是人民。如何進一步調動人民積極性,是一個有重大戰略意義的課題。發展戰略首先要研究發展的動力問題。
發展戰略決不能見物不見人。許多先進地區、部門、企業之所以生氣勃勃,主要原因之一是,那裏的群眾的積極性真正調動起來了。調動積極性要科學化,要研究人的願望、需求與行為特征。耍研究人際關係,要善於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最大限度地減少內耗。如果說天時地利人和是優勢,那麼人和是最大的優勢。
總體設計,統帥全局
經濟社會是個有機整體,是個複雜的大係統。各個領域、各個地區,以及資源開發、空間布局、時序安排等等千頭萬緒,時空跨度大,必須要有總體設計來統帥全局,一以貫之。
無論古今,在總體設計方麵都有成功經驗。例如,北京的明十三陵,時空跨度曆經13代皇帝,200多年,分期興建,總體合成,蔚為大觀,可算是總體設計的傑作。
原子彈和火箭的研製攻關,科研、設計、試驗、製作,一環扣一環,各路兵馬大協作,顯示了總體設計的巨大威力。
但是長期以來,思想上形而上學泛濫,體製上條塊分割,形成種種弊端。經濟計劃工作,重近期,輕長遠,重條條,輕塊塊,又習慣於抓具體項目。投資搞“切塊”,計劃是“拚盤”。
城市建設,累計投資不少,新建築物也不少,但東一塊、西一攤,顯示不出整體氣魄。交通運輸方麵,鐵路、公路、水運、空運各搞各的,缺乏統籌。城市交通也如此。如北京站和地鐵,都是國家投資,因為分屬不同部門,形不成整體樞紐。旅客下火車換乘地鐵要上下折騰。
一些方針政策,就每一個而論,都是必要的、正確的。但是,相互之間缺乏協調,造成漏洞、摩擦以及其它連鎖反應。例如,方針上強調發展小城鎮,具體政策上又給大城市種種優惠。其結果,還是鼓勵人們進大城市。
又如,沒有企業法,就搞破產法。群眾反映“先有孫子,後有爺爺”。體製改革也要有總體設計。
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是一項巨大的係統工程。研究發展戰略要樹立這樣一種戰略思想,即:堅持總體設計,統帥發展全局。否則,極易陷入各自為政、各搞一套的泥坑中,把握機製,促使自我良性運轉認識事物,把握事物,要由表及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