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首都北京發展的若幹基本思路

鈕德明

圍繞首都北京的發展問題,建國以來經曆了幾次討論高潮:50年代初期;1958年前後;1980年到1982年製定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期間(以討論中共中央書記處的“四項指示”和國務院的“十條批複”為高潮),以及最近從1985年起逐步展開的首都發展戰略研究活動。

發動各界人士廣泛討論,組織科研部門多方論證,使更多的人有機會直接參與決策研究,這是政治生活民主化的一個重大發展,也是決策民主化科學化的一個良好的開端。

在廣泛討論的基礎上,有必要集中研究幾個重大問題,把戰略思想理清楚。本文就首都發展的若幹基本思路談一些看法。

一、處理好首都的特殊功能與大城市的一般功能的關係

北京既是一個首都又是一個有近千萬人口的特大城市。北京不是單純的首都模式,如華盛頓、波恩。北京是“首都加特大城市”的複合模式,較相似於巴黎、倫敦,莫斯科、東京。北京的城市功能具有二重性的特點,支配她的發展的既有首都的特殊需要,又有一般特大城市的共同需要。在功能上,北京應以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為主,這是任何其它城市所不能替代的。同時,北京又應是多功能的,否則近千萬北京居民的不斷增長的生產與生活的需求就難以滿足。

由於城市用地,水、能資源和投資能力等因素的限製,以上這兩種城市功能有時是會有矛盾的。例如水資源,盡管北京地處華北幹旱區,但北京地區年平均降雨量為680毫米。山形地勢又是向北京彙水的,地下水儲存條件也較好。相對於華北其它地區來說,北京水資源的條件還是比較好的。北京地區年平均30多億立方米的水資源,對於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首都功能需求,還是可以基本保證的。但是對於北京這個急劇膨脹的特大城市就難以滿足。尤其是長期以來北京作為全國的一個主要工業基地來發展,這就帶來了缺水的尖銳矛盾。從這個角度看,可以說,北京的缺水在很大程度上是城市發展方向所導致並加劇的。同樣,在基本建設能力有限的情況下,首都大量的持續的政治用房、外事用房、中央機關用房等建設往往擠掉了或推遲了住宅及其它民用房屋的建設。類似這些矛盾,確實是存在的,處理不好,還會尖銳化。

但總的來說,首都功能與特大城市功能是可以相互促進的。作為10億人口大國的首都,除近千萬人口外,每天有近百萬的國內流動人口,以及每年近百萬外賓和國外旅遊者。常住人口中有200萬中央黨政軍機關的工作人員,要為之提供工作條件,滿足生活需求並解決其子女上學、家屬就業。顯然,支持這麼大的負荷量非一個幾十萬人口的中、小城市所能勝任。所以,完善特大城市的功能,可以更好地作為載體服務於首都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