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要點

一、急性乳房炎

①疾病概要;②護理。

二、乳癌

①病因病理;②臨床表現;③治療;④護理。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急性乳房炎

1.疾病概要

(1)病因

常見病因是乳汁淤積;乳頭皮膚破損,細菌侵人。

(2)預防

做好孕婦、產婦的乳房保健知識宣教工作,是預防急性乳房炎的有效措施。

1)預防乳頭破損。在妊娠後期,應每日用溫水擦洗乳頭,用手指按摩乳頭,使乳頭表皮堅韌不易破損。

2)矯正乳頭內陷。乳頭內陷的產婦,嬰兒吸乳困難,易發生乳汁淤積。應在分娩前3~4個月開始用手法矯正,也可用吸引器吸引,每日1~2次,使乳頭外突。

3)防止乳汁淤積。養成定時哺乳的習慣,每次哺乳應將乳汁吸淨。

4)防止細菌侵人。哺乳前應清洗乳頭,並注意嬰兒口腔衛生,不讓嬰兒含著乳頭睡覺。如遇乳頭破損,應暫停哺乳,定時排空乳汁,局部塗抗生素軟膏,待傷口愈合後才能哺乳。

(3)臨床表現

急性乳房炎多見於產後3~4周的哺乳期婦女,尤其是初產婦更多見。

發病初期患乳脹痛,出現有壓痛的腫塊。隨著炎症發展,患者有寒戰、髙熱等全身症狀,患乳腫大,出現搏動性疼痛,常在較短期內形成膿腫。患側腋窩淋巴結腫大,有壓痛。

2.治療原則

炎症早期消除乳汁淤積,局部理療,並應用抗菌藥物,促使炎症消散吸收;膿腫形成後應及時切開引流。

二、乳癌

1.病因病理

乳癌是女性發病最高的惡性腫瘤,病因未完全明了。通常認為易患因素有-.性激素變化、遺傳因素、地區因素、飲食習慣、癌前期病變等。

擴散與轉移途徑包括:直接浸潤、淋巴轉移、血行轉移。

2.臨床表現

1)乳房腫塊。乳癌多見於乳房外上象限,首發症狀是患乳出現無痛性、單發的腫塊,質硬,表麵不光滑,邊緣不整齊,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清,早期尚可被推動。隨腫塊體積增大,侵人周圍組織可引起乳房外形改變。當癌塊侵及Cooper韌帶,使之收縮,導致皮膚表麵凹陷,稱之為“酒窩征”;如癌腫侵及乳管,使乳頭內陷;癌腫表麵皮膚因皮內和皮下淋巴管被癌細胞堵塞引起淋巴水腫時,毛囊處出現很多點狀凹陷,使皮膚呈“桔皮樣”改變。晚期癌塊侵及胸筋膜、胸肌,使癌塊固定不易推動;癌腫向外生長,形成菜花樣潰瘍,周圍皮膚可出現多個散在的癌結節。

2)腋窩淋巴結腫大。質硬,無壓痛,後期可與皮膚和深組織粘連。

3)其他。炎性乳癌多見於妊娠期或哺乳期年輕婦女。表現為整個乳房腫大發硬,但無明顯局限性腫塊。預後極差。乳頭濕疹樣癌(paget病)初時乳頭刺癢、灼痛,以後出現慢性濕疹樣改變,乳頭可內陷和破損,預後較好。

3.治療

盡早手術,輔以化療、放療、激素、免疫等措施的綜合治療。

常用手術方式有:乳癌根治術、乳癌改良根治術、乳癌擴大根治術、單純乳房切除術等。

4.護理

(1)健康史

詳細詢問患者的婚姻、生育、月經史,以及乳腺疾患史。發病高危人群:未婚、未育、未授乳以及第1胎足月產晚於35歲的婦女;或月經初潮早於12歲,絕經遲於55歲者,有乳癌家族史,或另一側曾患乳癌,或有上皮增生活躍的良性病變者,其發病率高於一般人。與高脂飲食也有關係。另外,乳癌患者若懷孕或哺乳,癌腫進展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