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不肖子稱為“敗家子”(1 / 1)

人們對於整天不務正業,揮霍敗光家產而自身又不能自立的子弟,通常都會罵他為敗家子。

古人稱敗家子為敗子。“敗子”一詞源於《韓非子·顯學》:“夫嚴家無悍虜,而慈母有敗子。”大意是說,在管教嚴厲的家庭中不會有強悍不馴的奴仆,而在慈母的嬌慣下卻會出敗家子。

清朝梁紹壬所撰《兩般秋雨盦隨筆·敗子》中載:“今人呼不肖子曰‘敗子’。或曰:‘敗當稗。稗(bài,稻田的害草),所以害苗也。’”大意是說,現在的人叫不肖子為“敗子”,或說敗也作稗,稗是對秧苗有害的。

由此可知,敗與稗同音,敗子原作“稗子”。原來,稗本意是田間雜草,葉子像稻,葉鞘無毛,因常與水稻生長在一起,故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如《說文》:“稗,禾別也。”如《孟子·告子上》:“五穀者,種之美者也,苟為不熟,不如荑(tí)稗。”“荑”是稗子一類的草。這句是說:五穀是莊稼中的好品種,假若不能成熟,反而不如荑稗。

稗的果實如黍米,可以釀酒、食用,或作為飼料。如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穀二·稗》引陶弘景曰:“稗子亦可食用。”稗,雜生於水稻中,是稻苗的害草,因其與敗家子的習性極為相似,故稱不肖子為“稗子”、“敗子”。

此外,稗又有微小、非正統之意,如《廣雅》上載:“稗,小也。”故小販又稱為“稗販”,如《梁書·武帝本紀上》上載:“掖庭有稗販之名,姬薑被幹殳(shū,古代一種兵器,有棱無刃,長一丈二尺)之服。”《宋史·高若訥傳》:“王蒙正知蔡州,若訥言:‘蒙正起稗販,因緣戚裏得官。’”

古代稱小官為稗官,因稗官也收集民間故事小說,後小說家又多出自於稗官,因此又把小說家稱為“稗官”。如《漢書·藝文誌》上載:“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業。”三國時魏官吏如淳注:“王者欲知閭巷風俗,故立稗官使稱說之。”顏師古注:“稗官,小官。”

清朝袁枚所撰《祭妹文》其文纏綿悱惻,是古代祭文三絕之一。祭文中有一段描寫袁枚病中其妹對他關懷之情:“汝來床前,為說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資一歡。”文中的“稗官野史”簡稱“稗史”,泛指記載街談巷說的瑣碎言論。

有了敗家子就要好好教育,使他痛改前非,俗語說“浪子回頭金不換”是總結教訓後的名言,這是挽救措施;但是最根本的是從小家長不溺愛,不嬌生慣養,培養孩子的好品德;孩子學會做人,學好本領,鍛煉好身體,從小養成判斷是非的能力。進入社會後,要能夠鍛煉獨立生活,在紛繁複雜的事物中,選擇正確的方向。千萬要防微杜漸,許多吸毒、賭博的人開始並沒有在意,隻是出於好奇,但是上癮後戒掉卻困難了,以致敗了家,有的甚至犯了法。他們在法庭上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後悔當初”,但為時已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