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撞鍾祈福”求吉利(1 / 1)

每年的農曆除夕,總有些人到寺廟“撞鍾求福”,求得吉利。一般撞鍾三下,分別代表“福、祿、壽”,也有人根據自己的情況許下心願,以求實現,多有求子,保佑全家平安的。這在曆史上就有記載。

有的寺廟此時撞鍾一百零八聲,洪亮的聲音傳出遠遠的,許多人都聽得到。這是中國傳統的迎春節節目,一百零八下響鍾聲,去除的是煩惱和災禍,帶來的是新年祝福。佛經上說“聞鍾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所以敲一下鍾聲能除去一個煩惱,敲一百零八下,就除盡所有煩惱,一年中化凶為吉,平平安安。

梵鍾的產生是佛教東來、寺院興起的產物。梵鍾就是佛鍾,顧名思義是供寺廟做佛事用的,或召集僧人上殿、誦經做功課。另外諸如起床、睡覺、吃飯等無不以鍾為號。所以,不同用途則敲出不同的鍾聲。但敲鍾的講究也很多,在《百丈清規·法器》中說:“大鍾叢林號令資始也。曉擊即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則覺昏衢,疏冥昧。”故晨昏敲鍾要連擊一百零八下。

唐朝詩人張繼《楓橋夜泊》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詩韻鍾聲流傳千古,寒山寺也因此詩而揚名天下。唐詩人張岱《西湖十景·南屏晚鍾》詩:“夜氣滃南屏,輕嵐薄如紙。鍾聲出上方,夜渡空江水。”更將杭州西湖邊南屏山麓的“淨慈寺”美妙悠遠的鍾聲,描繪的出神入化。

不管是寒山寺或慈淨寺,這兩座古剎的鍾聲都是圓潤洪亮、純厚綿長,並能震撼人心而傳頌千年。那麼,為什麼寺院的鍾要敲一百零八下?

鍾,莊重平穩,端正安詳,自古即為寺院中重要的法器之一。據傳,寺院撞鍾傳統源自於南朝梁武帝,他曾向高僧寶誌和尚請教:“如何才能擺脫地獄之苦?”寶誌和尚回答:“人的苦痛不能一時消失,但如果能聽到鍾聲敲響,苦痛就能暫時停息。”於是,梁武帝就下詔寺院每日要撞鍾。

寺院的鍾依其用途可分為梵鍾、喚鍾兩種。梵鍾專司召集眾人,或為朝夕報時之用;喚鍾則為法會、節慶通告佛事開始之用。其實,鍾也是寺院裏的號令,舉凡日常的起床、吃飯、睡覺,或召集僧人上殿、誦經禮佛等等,都是以鍾聲為信號。如唐朝懷海禪師所製《百丈清規·法器》上載:“大鍾叢林號令資始也。”

佛寺大殿前左右兩邊通常都建有鍾、鼓樓,分別放置鍾、鼓。寺院僧人於每日朝課與熄燈之前都會敲擊鍾、鼓,用來作為警惕與自勵,稱為“晨鍾暮鼓”。

據《百丈清規·法器》中載:“曉擊則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則覺昏衢、疏冥昧。引杵宜緩,揚聲欲長,凡三通各三十六下,總一百八下。”所以敲鍾也有講究,晨曉敲鍾,是警醒世人自無明長夜中覺悟;晚暮敲鍾,是喚醒世人的昏□(àn,通“暗”)迷惑,又稱為幽冥鍾。

寺院敲鍾是早晚各敲一百零八下。晚上先擊鼓再敲鍾,一邊擊鼓一邊持咒,擊鼓後再敲鍾,晚上的敲鍾先慢後快,慢十八下,快十八下,反複三次,計一百零八下。早上則反之,先敲鍾後擊鼓,鍾先快後慢。

為什麼每次敲鍾都要一百零八下,則有多種說法。一說是,《易經》認為“九”寓意吉祥,一百零八是九的倍數,是至高無上的象征。另一說,佛教認為人在一年中有一百零八種煩惱,鍾響一百零八次,則除盡人間所有的煩惱。所以,佛珠也是一百零八顆,念經或持咒都是一百零八遍。

還有一說,撞鍾一百零八下,即為一年之意。因為一年有十二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五日一候),共一百零八,象征年年循環不息,天長地久。如明朝學者郎瑛撰《七修類稿·事物類·鍾聲數珠》上載:“鍾聲,晨昏扣一百零八聲者,一歲之義也。蓋年有十二月,二十四氣,七十二候,正得此數。”

古人還有除夕夜“撞鍾祈福”的傳統習俗,據漢朝班固撰《白虎通義》中載:“鍾者,動也,言陽氣於黃泉之下,動養萬物也。”大意是說,鍾能聚集地下的陽氣,敲鍾可以把陽氣從地下喚出來,滋養萬物。故除夕夜撞鍾,人生的一百零八種煩惱,隨著悠揚的鍾聲“隨夜盡”,新的一年“破曉來”。

新年祈福,求得家家平安,求得國泰民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