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逐客令”的來龍去脈(1 / 1)

“逐客令”一語來自秦王嬴政和李斯之間的一段曆史故事。

秦始皇即嬴政(公元前246年—前210年在位)秦莊襄王之子。年十三歲,莊襄王死,他立為秦王,呂不韋為相。公元前237年免呂不韋相,采納李斯等“滅六國、成一統”的建議,公元前221年創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中央集權的國家,稱秦始皇。他取消分封,首推郡縣製;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幣、文字等。

李斯,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人。少年時為郡小吏,後來拜荀卿為師,學習“帝王之術”。戰國末年入秦,為呂不韋舍人。呂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人,戰國末秦國大臣,因幫助秦莊襄王繼位有功,被任用為相國,封文信侯。他招致遊士、賓客,李斯當時就是他的門客之一。

呂不韋認為李斯有才幹,任他為郎,李斯因此得以有機會見到秦王。遂向秦王獻“滅六國、成一統”之計,受到秦王賞識,拜為長史、客卿。他的《諫逐客令》被秦王采納後,任廷尉。秦統一後官至丞相。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後,他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令秦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後為趙高所忌,於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被腰斬於鹹陽鬧市。

秦王為什麼要下“逐客令”呢?

《史記·李斯列傳》記載:“會韓國人鄭國來間秦,以作注灌渠,已而覺,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遊間於秦耳,請一切逐客。’”這是公元前237年的事情。

這段曆史記載的是:呂不韋是衛國人,在秦國為相,被罷官時,恰巧一個叫鄭國的韓國人以修築渠道引水的名義,到秦國當間諜,但不久身份就被發現。這時秦國的皇族和大臣們借機都對秦王說:“各諸侯國派來侍奉秦王的人,大都是來為他們國君遊說,並離間秦國罷了,請求大王把客卿一律驅逐。”這樣導致秦王對客卿產生疑慮和不信任,認為諸侯國的人來秦國做事,都是為了他們的主子,要下逐客令。

《史記·秦始皇本紀》也記載:秦王“大索,逐客。李斯上書說,乃止逐客令。”這是說秦王下令展開大規模搜索,驅逐居留在秦國的客卿。李斯也在被驅逐的客卿名單中,於是上書勸說秦王,使秦王廢除逐客令。

這時,即將被殺的鄭國也向秦王進言:韓國讓秦國大興水利建設工程,當初的目的是消耗秦國實力,但水渠修成之後,對秦國也是有利的,修好渠“為秦建萬代之功”。秦王覺得鄭國的話有道理,決定不殺鄭國,讓他繼續領導修完水渠,這就是後來聞名於史的鄭國渠,它對發展繁榮秦國的經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李斯在《諫逐客令》中列舉過去很多客卿對秦國所做的貢獻,從秦穆公用了百裏奚、蹇叔,當了霸主;秦孝公用了商鞅,變法圖強;惠文王用了張儀,拆散了六國聯盟;到昭襄王有了範雎,提高了朝廷的威望。李斯說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客卿建立了功業的。

李斯在《諫逐客令》中又說:泰山不舍棄任何土壤,所以能那樣高大;河海不排斥任何細流,所以能那樣深廣;帝王不拒絕任何臣民,所以能顯示他們的恩德。如果實行“逐客令”,“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秦王認為李斯說的有道理,下令廢除逐客令。

“逐客令”一詞中的客,是指客卿,也就是請他諸侯國人到本國來做官。官位為卿,並以客禮對待,所以稱為客卿。所以,“逐客令”原是指秦王驅趕各國客卿的命令。

秦國堅持接納、使用客卿的政策,對其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的迅速發展,都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如秦始皇時代的客卿就有:王崎、茅焦、尉繚、王翦、李斯、王賁、李信、王離、蒙恬等。李斯的《諫逐客書》,對秦網羅天下人才是有功績的。

而後,往往有人對來訪的客人不是很歡迎時,總會明示、暗示的催促客人離去,主人驅趕客人就稱為“逐客令”。客人就會說自己被下“逐客令”了。在《聊齋誌異·陳雲棲》記載:“若不下逐客令,俾得長伴老母。”清朝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回》:“二位如再喧嘩,不獨耽誤嬌音妙舞,恐金母要下逐客令了。”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千萬不要隨意用“逐客令”,特別是那些經濟狀況、社會地位、學曆等情況不如自己的人。哪怕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話,都可能永遠失去一個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