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兩個字排在一起,就不是表示方位的“東”和“西”了,而是我們通常說的物品的統稱了。它不是特指謀一種商品,而是幾乎代表了所有的商品、物品。我們通常說上街買東西是泛指,而你要具體地說買布匹、蘋果、雞蛋就是具體所指了。
“東西”指東方和西方,泛指方向。“東西”還有另一個意思,即泛指一切物件、物品。《南齊書·豫章王嶷傳》:“上謂嶷曰:‘百年複何可得,止得東西一百,於事亦濟’。”大意是:百歲也哪能活得到,隻要能活到靠近百歲,也就好了。《儒林外史》第三回:“這都是別人家的東西,不要弄壞了。”
俗語“東西”泛指一切物品、物件的源頭,有多種說法。但不管哪種說法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曆史上經濟的發展、科學文化的進步、思想意識形態的變遷、社會風俗的演變等等方麵的情況。如“木金說”、“水火說”與陰陽五行學說有關;“春始秋成說”與農耕社會的文化背景有關;“兩京說”則反映了古時的商業活動繁榮。
買物品又叫買“東西”,還有一則傳說:
南宋理學家、教育家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婺源(今江西婺源)人。18歲時考中進士,先後任過泉州同安主簿、樞密院編修官、秘閣修撰等職。他精通經史子集,著作頗豐,對自然科學也有貢獻。在哲學上發展了程顥、程頤關於理氣的學說,集理學之大成,建立了一個客觀唯心主義理學體係,被稱為程朱學派。
朱熹有一個好朋友叫盛溫和,也是個博學多才的人,不僅精通儒家學說,而且對陰陽五行特有研究,兩個人交往甚密。有一次朱熹去拜訪盛溫和,恰巧在路上遇到盛溫和,朱熹看到盛溫和手裏拿著一個空竹籃子。很奇怪地問他:“你去哪裏?做什麼?”
盛溫和看看朱熹,回答說:“我要去買點東西。”
朱熹是以窮理致知研究學問的人,他聽盛溫和說的話很好奇,隨即問道:“你說買‘東西’,為什麼不說買‘南北’呢?”
盛溫和沒有直接回答,故意反問朱熹:“你知道什麼是五行嗎?”朱熹當然知道什麼是五行,但一時沒有反應過來五行和買東西有什麼必然聯係,回答說:“我當然知道,不就是金、木、水、火、土嗎?”盛溫和又問他:“你知道金、木、水、火、土和‘東西’的關係嗎”朱熹很奇怪地反問他:“不就是金、木、水、火、土和東、西、南、北、中的關係嗎?你說我知道不知道?”
盛溫和解釋說:“不錯,你知道了就好辦,現在我說給你聽聽,東方屬木,西方屬金,南方屬火,北方屬水,中間屬土。我的籃子是竹做的,盛火會燒掉,裝水會漏光,隻能裝木和金,更不會盛土,所以叫買‘東’和‘西’,不說買‘南’和‘北’呀。簡單說就是買‘東西’。”
朱熹聽後唉了一聲說:“原來是這樣!”隨後“東西”泛指一切物品就流傳開了。
原來“買東西”還有這樣一個傳說,古人的智慧真是蘊藏在生活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