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是一句俗語,是說兩個人之間的私密事不說出去,沒有第三個人知道。言外之意是十分機密的。如元朝楊文奎《兒女團圓》第二折:“我叮囑他這樁事,則除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那麼,為什麼古人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呢?
其實,“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這句話是有典故的,出自《後漢書·楊震傳》:“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
楊震,東漢大臣,字伯起,弘農華陰縣(今陝西華陰東)人。少年時特別喜歡學習,博覽群書,對各種學問都深入鑽研,為人公正廉潔,不謀私利,是難得的清官。
楊震未當官前非常熱心教育事業,在家鄉辦學,來自四方的求學者絡繹不絕。他教學有方,堅持有教無類,不分貧富,因此名氣大,學生多。當時,人們都稱讚楊震為“關西孔子楊伯起”。
由於楊震辦學多年,為國家培養了大量人才,因此聲名大噪。當時的大將軍鄧騭(zhì)也聽說了,他很敬重楊震的學識、賢能,就征召楊震到自己府內任職。上任不久,楊震又被推舉為茂才出任地方官,先後升遷為襄城令、荊州刺史、東萊太守、涿郡太守,再調升為九卿之一的太仆任太常,後又晉升為三公的司徒、太尉。
楊震在赴任東萊太守途中,路經昌邑。當時的昌邑縣令王密是他任職荊州刺史時舉茂才提拔的官員。王密聽說楊震路過本地,為報答當年楊震的提攜之恩,於是白天去謁見楊震,晚上則準備了白銀十斤想贈送給楊震。
楊震對他說:“我們是老朋友,我很了解你的為人,你卻不了解我,為什麼呢?”王密說:“現在是深夜沒有人知道。”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麼能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聽完後,慚愧的離開。
後來,楊震調任涿郡太守,為官清廉公正,不接受私人請托、謁見。他的子孫和平民百姓一樣,常吃蔬菜,出門步行,生活簡樸。有老朋友、長輩想讓他為子孫購置產業,楊震不肯,他說:“讓以後的世人稱他們是清官的子孫,我用這個留給他們,不是也很豐厚嗎?”
楊震自大將軍鄧騭征召入府任職,到被罷免太尉止,共出仕了二十多年。他為人剛正不阿,為官恪盡職守,公正、廉能,他的品德因此為世人所稱讚。因拒收王密賄禮,說出了“天知、神知、我知、子知”這“四知”的千古名句,成為清廉自持,不接受非義饋贈的典源,後人也引用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比喻事情極秘密。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雖屬兩個人之間的機密事;但是也應該記住另一句話,那就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當官要廉政,那種存在僥幸心理的人,遲早要敗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