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出發又稱為“發軔”(1 / 1)

發軔即出發的意思。《後漢書·馮衍傳》:“發軔(rèn)新豐兮,裴回鎬京。”明朝徐霖《繡襦記·結伴毗陵》上載:“已發軔,親友皆無贐(jìn,臨行時贈送的財物)。”這裏發軔的意思是要動身出發了。

“軔”是馬車刹車的支撐木。“發”是撤去,拿走。“發軔”是拿走支撐木,讓馬車走起來,這就意味著出發。

那麼,為什麼出發又稱為“發軔”呢?

據傳,中國最早的車是上古帝王黃帝所造,當時以圓形木板作為車輪,叫做“輇”。到了夏朝大禹時,薛人奚仲擔任車正(管車的官),他把黃帝造的車子加以改良,並開始使用帶輻條的空心車輪。如《說文》:“車,輿輪之總名,夏後時奚仲所造。”及《世本·作篇》:“奚仲作車。”

黃帝最早發明的車是靠人力拉動,雖然費力、速度慢,但行止易操縱。後來奚仲改用牲口來拉車,馬車因快速、靈活,遂成為古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駕馭馬車,也成為一門重要學問。古代教育學生的“六藝”中,禦就是其中之一,禦成為教育學生駕馭車馬的一個科目。

古人駕馬車,駕馭者隻要拉緊韁繩,馬自然就會停住。車輛停止不用時,為了防止車輪滾動,古人就在車輪下墊一木塊,這木塊就稱為“軔”,如《說文》曰:“軔,礙車也。”及《淮南子·兵略訓》曰:“車不發軔。”注:“車下支”。

此外,軔也作“阻止”用,如《後漢書·申屠剛傳》:“光武嚐欲出遊,剛以蜀地未平,不宜宴安逸豫。諫不見聽,遂以頭軔乘輿輪,帝遂為止。”

這段是說,東漢光武帝曾想出外遊覽,大臣申屠剛以隴蜀尚未平定,規諫武帝不適宜宴遊逸樂。不過光武帝不接受他的勸告,他就把頭當作軔,用頭去頂住車輪,光武帝於是停止出遊。

由此可知,古人用車時也要先把軔木拿開,輪動而車行,故稱為“發軔”,所以啟程、出發都叫做“發軔”。如《楚辭·離騷》曰:“朝發軔於蒼梧兮,夕餘至乎縣圃。”朱熹集注:“軔,搘(zhī,支撐)車木也,將行則發之。”

後來,發軔也用來比喻事情的開端,如清朝蒲鬆齡《聊齋誌異·瑞雲》上載:“此奴終身發軔之始,不可草草。”

現在“發軔”多指事情的開端,“不可草草”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有多少“草草”開始的事情,沒有給我們帶來利益,卻帶來了災害。比如汙染企業開工前沒有環保意識,或者說隻注意賺錢不管環保,生產後嚴重地汙染了農田、河流,附近的居民身體受到嚴重的損害。曆史的教訓還不該讓人清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