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戲曲家李漁《玉搔頭·媲美》上載:“你二人都不消客氣,寡人決不為舊人情好,薄待新人;也決不為新人義重,冷落舊人。”《紅樓夢》第八十九回:“寶玉笑道:‘妹妹還是這麼客氣。’”這裏出現的“客氣”一詞,都是指謙虛禮讓的態度。
但是在古代,“客氣”一語有不同的用法。古代稱“客氣”是虛偽、不真誠的;或因一時衝動而產生的勇氣、意氣,偏激的情緒所采取的行為。這是為什麼呢?
“客氣”,源自於《左傳·定公八年》記載:“公侵齊,攻廩(lǐn)丘之郛(fú),主人焚衝,或濡馬褐以救之,遂毀之。主人出,師奔,陽虎偽不見冉猛者,曰:‘猛在此,必敗’,猛逐之,顧而無繼,偽顛,虎曰:‘盡客氣也。’”
這段的“郛”是外城。“衝”是攻城的戰車。“馬褐”粗麻布織的短衣。“顛”是摔倒。“客氣”是虛偽,不真誠,虛情假意。
據載,春秋時魯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的春天,魯定公率領大將陽虎等人入侵齊國,攻打廩丘外城。兩軍激戰,廩丘守將放火焚燒攻城的戰車,就在魯軍戰車將陷入火陣時,魯軍中有人把粗麻布短衣用水沾濕來滅火,於是就攻破廩丘外城。
此時,廩丘內城的齊國守將在無路可退的情況下,便率軍從內城衝出來迎戰。魯軍阻擋不住拚了命的齊軍,隻好撤退。陽虎急中生智,假裝沒有看見本國最有名的勇士冉猛就在軍中,自言自語地大聲說道:“假如冉猛在這裏,一定可以打敗齊軍!”這招激將法果然激勵了冉猛,隻見他駕著戰車,就向齊軍衝了過去。可是,還沒有衝到一半,冉猛回頭一看,卻發現沒有一個人跟上來,心裏一下就膽怯了,趕緊假裝沒站穩,從戰車上摔了下來。陽虎望見這一幕,不由得說道:“盡客氣也!”
對陽虎口中的“客氣”一詞,杜預解釋說:“言皆客氣,非勇。”楊伯峻解釋說:“客氣者,言非出於衷心。”本軍戰敗,作為有名的勇士,冉猛本來就該奮不顧身地上前衝鋒,可是沒有,而是很“客氣”地待在軍中,直到陽虎點名激將,為了維護勇士的名譽,冉猛才衝上前去;發現沒有跟隨者之後,冉猛心生膽怯,上演了一出“假摔”的鬧劇,最終還是灰溜溜地回來了。因此,陽虎評價他“盡客氣也”,是說冉猛兩次都不是出於真實的想法去行動,言行虛誇,應付一下而已,不是真正的勇士。
因此這裏的“客氣”是虛偽的,不忠誠的意思。
古時,“客氣”還有一種用法,就是一時衝動的勇氣、意氣、偏激的情緒和行為。如司馬光《趙滋剳子》:“今滋數乘客氣以傲使人,爭小勝以挑強胡。”姚燧:《趙滋剳子》:“客氣已為強弩末,宦情空繞大刀頭。”
今天“客氣”這個詞已經變成了一個中性詞,含有彬彬有禮、謙讓之意;有的場合說的話,會含有一絲貶義,指光講場麵話,不吐真言。但是客氣的語言還是需要的,如“謝謝”、“別客氣”等等。
此外,“客氣”也是中醫術語,指侵害人體的一種邪氣。如東漢醫學家張仲景撰《傷寒論·太陽證上》中載:“動數變遲,膈內劇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明朝方有執注:“客氣,邪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