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栆徽? 打敗仗為“敗北”(1 / 1)

“敗北”中的“敗”本身就是失敗,“敗北”中的“北”也是失敗的意思。在古代軍隊打敗仗稱為“敗北”,在體育競賽、各種比賽中失敗也稱為“敗北”。那麼,失敗的一方為什麼被稱為“敗北”呢?

古人打仗失敗,也單用一個“敗”字。如《孫子·勢》:“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奇正”是古時兵法術語。古代作戰以對陣交鋒為正,設伏掩襲等為奇。明朝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三十九回:“一連操演三日,奇正變化,指揮如意。”又如《漢書·高帝紀上》:“沛公與項羽西略地雍丘,與秦軍戰,大敗之。”

敗是失敗,北是什麼意思呢?

“北”字在甲骨文中,狀似兩個人背對背,一個向左,一個向右。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上記載:“北,乖也,二人相背也。”所以古時的“北”通“背”,如《戰國策·齊策六》上載:“食人炊骨,士無反北之心,是孫臏、吳起之兵也。”這裏的“北”是指背叛。整句的意思是,兵士們因糧盡援絕,已經餓到要食人肉炊人骨的地步,卻都沒有背叛你的想法,你就像孫臏、吳起一樣善於用兵。

此外,在古代兩軍爭戰,打敗仗的一方向後逃跑時,總是以背對敵;而戰勝的一方,則是朝著敗軍背後追擊。所以,“北”字又逐漸有失敗、敗逃之意。如《韓非子·五蠹》:“魯人從君戰,三戰三北。”意思是打三次仗,失敗三次。漢代賈誼《過秦論》:“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意思是追殺敗逃的敵軍,殺死了很多敵人。

再如《史記·項羽本紀》:“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嚐敗北,遂霸有天下。”這是項羽被漢軍圍困在垓下,突出重圍後對身邊士卒說的。意思是說,我自起兵到現在已有八年時間了,親身經曆了七十多次戰役,所有阻擋我的軍隊都被我消滅,所有攻擊我的也都被我征服。我沒有打過敗仗,所以能稱霸天下。

所以,古人所說的“敗北”,就是“打敗仗轉背而逃”的意思。後來人們也就沿用古人的用法,但漸漸的“敗北”不隻是指戰爭失敗,也用來泛指在各項競賽中失敗,唐朝柳宗元《上大理崔大卿應製舉不敏啟》:“秉翰執簡,敗北而歸,不可以言乎文。”

在各種競賽中一次“敗北”並不可怕,要認真總結經驗,怕的是輸掉鬥誌、決心和勇氣。古人尚且明白這個道理,今人難道還不明白嗎?機會永遠是給有充足準備的人、有鬥誌的人、有勇氣的人。俗語說“兩軍相爭勇者勝”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