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依依不舍在“十裏長亭”處(1 / 1)

古人描寫在送別的時候,往往用“十裏長亭”這個成語,就是今人在文學作品中,特別是在詩歌中也經常用到“十裏長亭”這個成語。

“十裏長亭”講的是送別的地方。那麼,古人為什麼用“十裏長亭”泛指送別的地方呢?這是有曆史淵源的。

亭存在的曆史久遠,早期的亭並非觀賞、休閑用。周朝時,亭是設在邊塞觀察敵情的處所,如《墨子》上載:“百步一亭,高垣丈四尺,厚四尺,為閨門兩扇。”再如《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吳起為魏武侯西河之守,秦有小亭臨境,吳起欲攻之。”是說吳起擔任魏武侯時的西河郡守。秦國有個小哨亭靠近魏境,吳起想攻下它。

到秦漢時期,亭成為基層形成單位,如《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大率十裏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後漢書·百官誌五》載:“十裏一亭,十亭一鄉。有亭長持更板以劾賊,索繩以執賊。亭長舊名負弩,改為亭長。或為亭父。”著名的皇帝劉邦就曾任過亭長。《後漢書·百官誌五》記載:“功大者食縣,小者食鄉亭。”其意為在列侯中食祿於鄉、亭者稱為鄉侯、亭侯。如《楚漢春秋》載高祖封許負為鳴雌亭侯。漢末曹騰、曹操封費亭侯,關羽封漢壽亭侯,劉備封宜城亭侯。

隨著曆史的發展,亭也逐步演變為供行人停留食宿的處所,如《後漢書·西域傳》:“十裏一亭,三十裏一置。”

魏晉南北朝時期,驛逐漸取代亭製,但之後亭、驛也廢棄不用。慢慢的,亭發展為築在路旁的房舍,供旅客投宿休息。如《說文解字》上載:“亭,人所安定也。”《釋名·釋宮釋》:“亭,停也,道路所舍,人停集也。”《風俗通》:“亭,留也,行旅宿會之所館也。”同時,有的人也用來作為迎賓送客的場所。

當時,道路每隔十裏設一長亭,五裏設一短亭,提供行旅休息之用。如北周庾信《哀江南賦》:“水毒秦涇,山高趙陘。十裏五裏,長亭短亭。饑隨蟄燕,暗逐流螢。秦中水黑,關上泥青。”唐朝李白《菩薩蠻》詞:“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王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倪璠注:“《白孔六帖》雲:‘十裏一長亭,五裏一短亭。’”因此,長亭又稱為“十裏長亭”,而臨近城池的十裏長亭經常是人們送別的地方。

宋朝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詞:“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詞中的“長亭”,是指古代供行旅休憩的驛站,也是文人墨客筆下的常用詞。

把“十裏長亭”作為送別的地方的文學作品有,宋朝蘇軾《送孔郎中赴陝郊》詩:“十裏長亭聞鼓角,一川秀色明花柳。”元朝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今日送張生赴京,就十裏長亭,安排下筵席。”《醒世恒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許晏、許普、謝恩辭朝,公卿俱出郭,到十裏長亭,相餞而別。”

後來,亭開始出現在中國園林中,成為不可或缺的建築物。亭有頂無牆,是供人憩息、觀賞的建築物,多築在花園或路旁。如涼亭、茅亭等。到隋唐時期,園林庭院中築亭已經很普及,唐朝宮殿中也大量出現亭的建築物。宋朝時,亭的建築多也更精巧。現在亭作為休息、觀賞的建築物,更是多得很。

在古代文獻中,“十裏長亭”不斷出現,蘊含著深厚的感情。久而久之,“十裏長亭”就被用來泛指送別的地方。

“十裏長亭”說的是送別的地方,但裏麵真正的含義是情感、親情、戀情,這就是人間依依不舍的真情。在當今,雖然沒有“十裏長亭”這個送別的地方,但是,送別親朋好友,要送出門外、院外,送上車,說聲“珍重”,說聲“歡迎下次再來”,這是人之常情,這是中華民族美德的體現,是心心相印的情感,是起碼的禮貌,我們千萬不要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