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腹稿”在胸中(1 / 1)

人們不管做大事或者做小事之前,總有一個想法或考慮。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每個人每天總要出門,你要出門之前,總要想好去哪裏?怎麼走?幹什麼?怎麼幹?否則就沒有了目的。

寫文章也是這樣。每個人在寫文章之前,總要想一想寫文章的目的、寫些什麼、表達怎樣的感情、怎麼表達等等。不過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習慣,有的人總是在寫文章之前列出一個提綱,並用筆寫出來;有的人則不然,他們在寫文章之前構思文章的主旨、先寫什麼、後寫什麼,這在腦海中形成的想法並沒有用筆寫出來,想好之後就動筆寫,習慣上我們稱這種做法為“腹稿”。

那麼,“腹稿”一詞出自哪裏呢?這來於王勃。

王勃,字子安,唐朝文學家。少年時就顯露出了他的才華,後來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為“初唐四傑”之一。他二十多歲時,在去海南探視父親的路上,渡海溺水而死。他的作品《滕王閣序》膾炙人口,是他的代表作,其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成為千古絕唱。據說,王勃在動筆寫《滕王閣序》之前,就是先研墨數升,然後以被蒙麵而臥,思索一段時間,忽然坐起,揮筆疾書,一氣嗬成。這就是因為在寫之前他打好了腹稿。

“腹稿”一詞,曆史上多有記載。

在《新唐書·王勃傳》記載的是:“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麵臥,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時人謂勃為腹稿。”這話的意思是:王勃寫文章的時候,往往不起草稿,也沒有窮思苦想,而是先磨好墨,備好紙筆,有時還喝一點酒,然後蒙頭大睡。等到一覺醒來,馬上跳下床,拿起筆,一口氣就寫成了,不用改動一字。當時人們說,王勃蒙頭而睡時,其實並沒有真睡,而是在構思,在肚子裏起草稿。唐朝段成式《酉陽雜俎·語資》也有類似的記載:“(王勃)每為碑頌,先墨磨數升,引被覆麵而臥。忽起,一筆書之,初不竄點,時人謂之腹藳。”這裏的“腹藳”即“腹稿”。明李贄《初譚集》的記載和這裏的記載相同。

在肚子裏起草稿,就叫“腹稿”,也叫“默稿”。宋朝蘇軾有詩道:“袖手獨不言,默稿已在腹。”

於是,“腹稿”一語就被流傳下來。如宋朝周輝《清波別誌·卷下》:“一夕,獨草製二十二道,益敏而工,其有腹藳邪?”《宋史·卓行傳·徐積傳》:“日作一詩,為文率用腹稿,口占授其子。”元朝曾瑞《青杏子·騁懷》套曲:“韻律聲律,情動魂消,腹稿冥搜,宿恩當受。”清朝李漁《閑情偶寄·器玩·製度上》:“腹藳雖多,未經嚐試,不敢以待驗之方悮人也。”繆鴻若《和石鄰閨情》之四:“卻悔嫁郎多識字,幾回腹稿負良宵。”

從小學生寫作文,到作家出版著作,都要有一定的思考,隻是考慮的程度不同而已。從“腹稿”中,我們得到的啟示是,那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經過思考,要深思熟慮,這是做好事情的前提。那種不加考慮,不計後果,盲目衝動的行為,不僅辦不成事情,反而會引來嚴重的後果,甚至觸犯法律,等到後悔時已經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