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丫頭”的來曆(1 / 1)

在古代小說中常看到把女孩兒喊為“丫頭”,現在有些地區還沿用這種稱呼。如《紅樓夢》第十五回:“忽聽那邊老婆子叫道:‘二丫頭,快過來!’那丫頭丟了紡車一徑去了。”但為什麼要把女孩兒稱為“丫頭”呢?

古代“丫頭”一詞,最初並非專用來代稱女孩,而是泛指幼童頭梳丫髻(盤在頭頂或腦後的各種形狀的頭發)的發式。如唐朝劉禹錫《樂天寄憶舊遊因作報白君以答》詩:“丫頭小兒蕩畫槳,長袂女郎簪翠翹。”宋朝楊萬裏《入建平界》詩:“溧水南頭接建平,丫頭兒子便勤耕。”古代不隻是女孩兒梳雙髻發式,男孩兒也都將頭發編紮成兩束,盤在頭頂左右兩側,因形狀類似獸的兩隻角,故稱為“總角”,後來被用來代指未成年男女。如《詩經·齊風·甫田》:“婉(wǎn,美,美好)兮孌(美好的樣子)兮,總角丱(ɡuàn,兒童束發為兩角)兮。未幾見兮,突而弁兮。”這句的“丱”是兒童束發如兩角的樣子。“弁”是成人的帽子。這句詩的意思是:幼童年少還俊俏,頭上紮的發髻兩頭翹。沒有多時不見麵,他頭上戴上成人帽。

古代女孩們會在頭上梳起左右對稱的兩個發髻,這雙髻就像個“丫”字形,也因此就把“丫頭”代稱為女孩了。如唐朝劉禹錫的《寄贈小樊詩》:“花麵丫頭十三四。春來綽約向人時。”意思是臉上有許多裝飾品的十三四歲女孩兒,迎著春風姿態柔美婉約地對著人。

“丫頭”不隻代指女孩子。古代的婢女常常梳著丫形發髻,故婢女又被稱為“丫頭”。據考證在宋朝就有這種叫法了。如宋朝王洋《弋陽道中題丫頭岩》詩中自注曰:“吳楚之人謂婢子為丫頭。”《水滸傳》第四十五回:“迎兒這個丫頭,已自做一路了。”《水滸傳》第四十六回:“賊賤人,丫頭都以招了,你便一些兒休賴。”《紅樓夢》第四回:“因那日買了一個丫頭,不想是拐子拐來賣的。”

婢女也可以叫“丫鬟”,因為梳雙髻叫“丫頭”,而髻是實心的;鬟則是把頭發綰成環形中空的發髻,所以叫“丫鬟”或作“丫環”、“鴉鬟”了。如《紅樓夢》第三回:“不一時,隻見三個奶嬤嬤並五六個丫鬟,簇擁著三個姊妹來了。”《儒林外史》第三回:“到兩三個月,範進家奴仆、丫環都有。”南唐成彥雄《夕詩》:“雕籠鸚鵡將棲宿,不許鴉鬟轉轆轤。”

其實“丫頭”還可以是父母對女兒,長者對晚輩或是女孩之間親切的稱呼。《紅樓夢》第四十九回:“探春道:‘林丫頭剛起來了二姐姐又病了。’”《紅樓夢》七十一回:“賈母:‘這才是鳳丫頭知禮處。難道我的生日,由著奴才們把一族中的主子都得罪了,也不管罷?’”

但“丫頭”一詞也有輕視的意思。如《老殘遊記》第十五回:“方才為這一個毛丫頭的事,商議了半天,正經勾當,我的煙還沒吃好。”這裏毛丫頭的意思是小女孩,但卻含有對女子輕蔑稱呼的意味。另外,在古代隻要是未出嫁的女子,就算是老年都還可以在頭上梳雙髻,別人一看就知道她還沒有結婚。

一詞多義是漢語的一個特點,丫頭盡管有多種解釋,主要是指年輕的女孩,還有親切的意思;但你也不能隨便叫女孩為丫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