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古代文人自稱“釣鼇客”(1 / 1)

釣是釣魚、垂釣。《如戰國策·秦策三》:“臣聞始時呂尚至於文王也,身為漁父而釣於渭陽之濱耳。”還有釣蝦、釣龜等。但你聽說過釣鼇的嗎?

鼇,海中的一種大龜。“釣鼇”一詞典出《列子·湯問》:“(渤海之東有五山)而五山之根,無所連著,常隨潮波上下往還,不得□(zàn,同‘暫’)峙焉。仙聖毒之,訴之於帝。帝恐流於西極,失群聖之居,乃命禺強使巨鼇十五舉首而戴之,迭為三番,六萬歲一交焉,五山始峙。而龍伯之國,有大人,舉足不盈數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釣而連六鼇,合負而趣,歸其國,灼其骨以數焉。”

據載,上古時代,在渤海的東麵不知道幾億萬裏的地方,有一個很大的溝壑,實際上是一個沒有底的山穀,因為下麵深不見底,就叫歸墟。地上八方極遠之處與天空八方中央的水,以及銀河的流水,沒有不流到歸墟的,而那裏的水既不增加,也不減少。歸墟之地有五座山,第一座叫岱輿山,第二座叫員嶠山,第三座叫方壺山,第四座叫瀛洲山,第五座叫蓬萊山。每座山由高至低向下環繞達三萬裏,山頂上的平坦處也有九千裏。

山與山之間相距達七萬裏,卻各自認為是鄰居。山上的樓台宮殿都是黃金珠玉所建,飛禽走獸都是純白色。珍珠玉石之樹生長茂盛,花朵果實味道鮮美,吃了可以長生不老。住在那裏的人都是神仙聖人,一天一夜就能飛行往來的人,多得數不清。

但是,由於五座山的根部不相連,經常隨著潮水的波浪上下移動,無一刻穩定。眾仙聖們都不喜歡這樣的事,就向天帝稟報。天帝擔心這五座山流到西邊去,使仙聖們失去居住的地方,於是就命令禺強指揮十五隻大鼇舉著頭把這五座山頂住。十五隻大鼇分為三班,六萬年交換一次,這五座山也就開始穩定下來不再流動。

龍伯之國有個巨人,抬腳不到幾步就到了五座山所在的地方,一鉤就能釣上六隻大鼇,收攏就背著回到他們國家,然後灼燒大鼇的硬殼來占卜吉凶。於是,岱輿和員嶠兩座山就流到最北邊,沉入了大海,仙聖們因此而流離遷徙的多得以億計算。

這就是傳說中的釣鱉客的來源。以後特指有遠大抱負或豪邁不羈的人。在詩詞中多見釣鼇客稱謂。

唐李白《悲清秋賦》:“臨窮溟以有羨,思釣鼇於滄洲。”張素《秋風曲》:“釣鼇者誰子,中流聞前歎。”南唐陳陶《渡浙江》詩:“靜寇思投筆,傷時欲釣鼇。”後蜀何光遠《鑒誡錄·釣巨鼇》曰:“張佑遂修刺謁之,詩題銜‘釣鼇客’。”唐朝封演《封氏聞見記·狂譎》曰:“王嚴光頗有文才而性卓詭,既無所達,自稱‘釣鼇客’。”

李白的《贈薛校書》寫道:“我有吳越曲,無人知此音。姑蘇成蔓草,麋鹿空悲吟。未誇觀濤作,空鬱釣鼇心。舉手謝東海,虛行歸故林。”這首詩表達了李白懷才不遇心情和高傲、放蕩不拘的性格。而他見李林甫自稱釣鼇客更體現了他的這種性格。

唐朝中期,玄宗稱帝,重用奸臣李林甫為相,唐朝日趨衰落。李白看到了朝廷的腐敗,也深感自己懷才不遇,也看不起權勢之人,因此他自稱為釣鼇客。宋朝趙德麟《侯鯖錄》卷六載:“李白開元中謁宰相,封一版(送上一封信),上題曰:‘海上釣鼇客李白’。相問曰:‘先生臨滄海,釣巨鼇,以何物為釣線?’白曰:‘以風浪逸其情,乾坤縱其誌;以虹霓為絲,明月為鉤。’又問:‘何以為餌?’曰:‘以天下無意氣丈夫為餌。’時相悚然。”

在聲名顯赫的宰相麵前,李白居然稱自己是“釣鼇客”,而且用彩虹做線,用月牙做鉤,用無意氣丈夫為餌,足見他那壯誌淩雲的氣概多麼豪邁!讓宰相都不由得吃了一驚。

李白以“釣鼇客”自喻,抒寫了他的抱負,而又有懷才不遇之心情。

懷才要有遇。如今正是改革開放,實現中國夢,施展才能的大好機會,展開你的翅膀,施展你的本領,飛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