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戲曲中,常有戲中男主角曆經十年寒窗後,終能金榜題名,而若能“連中三元”更是傳為佳話。如《二刻拍案驚奇》卷一:“(王曾)後來連中三元,官封沂國公。”《白雪遺音·小郎兒·冬》:“龍門高跳,鼇魚頭兒喲,連中三元。”
那麼,什麼叫“連中三元”呢?那就是在科舉考試中連續得到三個第一名。
“連中三元”一語是源於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製度。傳說在堯舜禹時代是禪讓製,而後在中國古代主要實施過世官製、察舉製、科舉製三種選官製度。世官製指的就是世襲製度,在春秋戰國時代之前,朝廷的主要官職都是世代承襲,王公貴族子弟大都承襲父職,而不須經過嚴格的遴選。如《孟子·告子下》記載:“四命曰,士無世官,官事無攝,取士必得,無專殺大夫。”
這裏有一段曆史,說在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在葵丘(今河南省蘭考)邀集魯、宋、魏、許、曹等國舉行了一次會盟,通過這次會盟確立了齊國的霸主地位。在會盟中諸侯們簽訂了盟書,第四條就是“四命曰”這段話,說是“世人的官職不要世代相傳,公家的職務不要兼攝,錄用世子一定要得當,不要獨斷地殺戮大夫。”但是,孟子又說:“今之諸侯,皆犯此五禁。”孟子的意思是說,現在的官員已經不這樣選拔了,開始世代相傳了。
至漢代,察舉製成了主要的選官取士的製度。察舉是自下而上推選人才的製度。漢高祖劉邦首下求賢詔,要求郡縣推薦具有治國才能的賢士大夫。惠帝、呂後詔舉“孝弟(悌)力田”,察舉開始有了科目。其後,各種科目不斷充實,特別是有了統一的選才標準和考試辦法。最後按照成績高低授予不同的官位。
到了三國時,魏文帝曹丕製定九品官人法,又稱九品中正製,即郡邑設小中正,州設大中正,再將各地士人按才能由小中正分別評為九等(九品),上報大中正,核實後上報司徒,司徒再核,然後交付尚書按等選用。九品官人法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製度,到西晉漸趨完備,南北朝時又有所變化。它上承兩漢察舉製,下啟隋唐之科舉,在中國古代政治製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國封建社會三大選官製度之一。但九品中正製的選拔過於注重門第,導致“下品無高門,上品無賤族”的不公平現象,並成了世族權貴獨攬政權的工具。因此,隋文帝時便廢除此製。
科舉製度是自隋朝到清朝末年所采用的通過考試選拔官吏一種選士製度,由於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他令各州推舉人才,參加考試,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隋煬帝時期正式設置進士科。
科舉製度是朝廷分科目考試,定期統一舉行選拔文武官吏的製度,科舉製度中的初級考試稱為院試,即童生試,是從府、州、縣基層開始,赴考者稱為童生,通過考試者都稱為生員,即俗稱秀才,第一名叫做案首。生員有應鄉試的資格,也是科舉功名的起點。
鄉試是科舉考試的正式開端。依規定各省每三年舉行一次考試,有秀才或監生資格的,都可以參加。鄉試在各省省會舉行,考試時間為該年秋天,所以又稱為秋闈、秋試。鄉試的考場稱為貢院,每天隻考一場,共三場,要考三日才結束。通過鄉試者稱為舉人,俗稱孝廉。考中舉人就具備做官的資格,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如《明史·選舉誌二》:“士大夫又通以鄉試第一為解元。”
會試是在鄉試第二年會集各省舉人在京師應試。如《明史·選舉誌二》:“鄉試,中試者為舉人。次年,以舉人試之京師,曰會試。”會試由禮部職掌並在春天舉行,故又稱為禮部試、禮闈、春試、春闈。通過會試考試者稱為貢士,會試第一名稱為會元。
殿試是會試通過的考生,由皇帝親臨大殿策試,又稱為廷試,是科舉製度的最高一級考試。如《明史·選舉誌二》:“中試者,天子親策於廷,曰廷試,亦曰殿試。”殿試後錄取分為三甲,一甲有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為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三者合稱為鼎元或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又《續通典·選舉三》:“明代取士規製與元略同……廷試亦曰殿試,分一、二、三甲為次。一甲止三人,曰狀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俱賜進士及第;二甲、三甲若幹人,賜進士、同進士出身。”而一、二、三甲都通稱為進士,又甲科進士及第者的名冊以黃紙書寫,所以稱為黃甲,也稱為金榜,高中進士則稱為“金榜題名”。如清朝《平山堂話本·陳巡檢梅嶺失妻記》:“旬日之間,金榜題名,已登三甲進士。”
鄉試第一名稱解元,會試第一名稱會元,殿試一甲第一名稱狀元,三者合稱三元。如果一個考生在這三次大考中都能得到第一名,那就稱為“連中三元”。
科舉考試是升官發財的途徑,但也選拔了一些賢才。如今的升學考試和科舉考試有原則的區別,現在是培養、提高素質、學習本領、擴展閱曆,為效力祖國打下良好的基礎。千萬不要把現在的升學考試看成是升官發財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