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冬至大如年(2 / 2)

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冬至》記載:“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酒,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魏晉時,冬至稱為“亞歲”,晚輩要向父母長輩拜節。

宋周密《武林舊事·冬至》:“朝廷大朝會慶賀排當,並如元正儀,而都人最重一陽賀冬,車馬皆華整鮮好,五鼓已填擁雜遝於九街。婦人小兒,服飾華炫,往來如雲。嶽祠城隍諸廟,炷香者尤盛。三日之內,店肆皆罷市,垂簾飲博,謂之‘做節’。”元馬臻《至節即事》詩之一:“天街曉色瑞煙濃,名紙相傳盡賀冬。”

從以上曆史資料看,我們的先人在過冬至節時,甚至超過過年,所以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冬至又稱為“至節”,因為冬至有日行南至,及陰氣之至、陽氣始至的涵義。現在,冬至這天,各地風俗習慣已經和古時有很大的改變,但是冬至這天各地仍然以各種方式紀念。

冬至又稱“至日”,如唐朝杜甫詩《冬至》:“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杖藜雪後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望三秦?”

古時,一些地方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麵的習慣。

北方人過春節吃餃子,在冬至也吃餃子,等於是過春節。餃子,宋代稱為“餃耳”,元朝稱餃子為“扁食”、“匾食”。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冬至這天,南方人家家戶戶搗米作湯圓,以作為冬至日團團圓圓的意思。如江蘇要吃冬至團,福建有搓丸的習慣。杭州要吃魚,但魚的頭尾要留下放到碗裏,再放在米桶中,稱為“吃剩有餘”,圖個吉利,這和春節吃魚,一定要有剩“魚”一樣,圖個“年年有餘”。

中國的傳統節日很多,都有一定的曆史原因,又有一定的科學依據,是祖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但在繼承中要有所揚棄,繼承其科學成分,拋棄其落後的成分,以適應今天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