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月下老人”從哪兒來(1 / 1)

在神仙的家族中,有位專管人間婚姻的月下老人。傳說,誰與誰能成為夫妻,都是月下老人事先用紅繩係足選定的,即便相隔千裏,也會成為夫妻,這大概就是“千裏姻緣一線牽”了。這樣,月下老人就成了主管男女婚姻之神。在曆代作品中常常出現月下老人的稱謂,或稱“月下老”、“月老”。

如《水滸後傳》載:“正是一對佳人才子,雖在海外,也是一國駙馬,富貴無窮,況天緣是月下老人赤繩係定的,不必多疑。”《紅樓夢》第五十七回曰:“自古道:‘千裏姻緣一線牽。’管姻緣的有一位月下老兒,預先注定,暗裏隻用一根紅絲,把這兩個人的腳絆住,憑你兩家哪怕隔著海呢,若有因緣的,終究有機會做成夫妻。”《兒女英雄傳》第九回曰:“莫非他心裏有了這段姻緣,自己不好開口,卻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先說定了我的事,然後好借重爹媽給他作個月下老人。”《醒世恒言·吳衙內鄰舟赴約》載:“若是五百年前合為夫婦,月下老赤繩係足,不論幽期明配,總是前緣判定,不虧行止。”

月下老人相當於後代的媒婆,專門為青年男女牽線搭橋。如我們常說:“多虧了你這個月下老人,他們才能終成眷屬。”“我們能夠結為夫婦,真該好好感謝他這位月下老人的牽線。”“真是姻緣巧合,我在無意間扮演了月下老人,撮合這對新人。”

“月下老人”這個熟語從哪裏來的呢?

唐朝李複言在其所著的《續幽怪錄·定婚店》中就講述了一個月下老人為人婚配的故事。

唐代有一個叫韋固的人,一次來到宋城旅行,住宿在南店。他看見店門口有一位老人靠著行囊坐在地上,還將一本書翻來翻去,好像在找什麼。韋固好奇地湊上前去,問老人在翻什麼書。老人告訴他,這是一本記載天下男女婚姻的書。韋固又問老人行囊中所裝何物,老人說是紅色的繩子,是用來係夫妻雙方的腳的。即便男女雙方是仇人,或者相距很遠,紅繩一係,雙方一定會成就一番姻緣的。

韋固聽了,自然是不相信,但是也想知道自己將來的姻緣情況。剛要問時,老人已經起身,帶著書和行囊,向集市上走去。韋固相隨而去。到了集市,迎麵走來一個抱著三歲左右女童的盲婦。老人對韋固說:“這盲婦手裏抱的小女孩便是你將來的妻子。”韋固很生氣,便命家奴去殺掉那個小女孩。家奴刺了女孩一刀以後,就趕快跑走了。而當韋固要找老人算賬時,老人已經不見了蹤影。

轉眼十四年過去了,韋固與相州刺史王泰的千金結了婚。婚後,韋固發現夫人的眉間有一道疤痕,問其原因。夫人回答說十四年前在宋城,我“三歲時,抱行市中,為狂賊所刺,刀痕尚在,故以花子覆之。”韋固非常驚訝,便將十四年前發生的事情告訴了王泰和夫人。此時的他才相信:當年老人的話並沒有錯,人的姻緣果真是早已注定,而那位老人正是主掌婚姻的月下老人。自此,韋固與夫人倍加珍惜這前世注定的婚姻,過著幸福的生活。而月下老人的傳說越傳越遠,後來宋城的縣宰聽說了這件事,就將南店改稱“定婚店”。

在唐代的現實生活中,也有用繩相係的方式來選擇配偶的記載。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卷上《牽紅絲娶婦》條中所載郭元振擇婦之事,就是這樣的:

郭元振少時,美風姿,有才藝,宰相張嘉貞欲納為婿。郭元振說:“知公門下有女五人,未知孰陋,事不可倉促,更待忖之。”張嘉貞說:“吾女各有姿色,即不知誰是匹偶,以子風骨奇秀,非常人也,吾欲五女各持一絲,幔前使子取便牽之,得者為婿。”元振欣然從命,遂牽一紅絲線,得第三女,大有姿色,後果然隨夫貴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