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重午、夏節,是夏季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慶。關於端午節的起源至少有八種說法。
一是來源於先秦時期的洗佩蘭浴說。將菖蒲、生艾葉、佩蘭等香草混合煎水洗澡可以預防皮膚病。
二是來源於春秋越王勾踐在這一天操練水軍,所以有賽龍舟習俗。勾踐是越國國君,在夫椒與吳國戰鬥中大敗,向吳乞和。身為吳王先馬,吳國國君出門時,勾踐在前麵拉著馬,吳王生病時他去侍候,取得了吳王的信任後,被放回國。
回國後,勾踐臥薪嚐膽,立誌雪恥,於當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師,開始操練。數年後,終於一舉消滅吳國。後人為昭彰勾踐這種堅忍不拔的精神,便效仿越國水師演練時的情景,於五月初五這一天劃船競渡,以示紀念。宋朝高乘《事物記源》載:“競渡起於越王勾踐。”
三是紀念介子推。介子推是春秋晉國的大夫。傳說重耳(晉文公)在外逃亡時曆盡千辛萬苦,原先跟著他的人幾乎都各自逃生去了,隻剩下幾個人死心塌地地追隨他。有一天,重耳餓得快要死了,介子推偷偷地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烤熟後給重耳充饑。重耳做了晉文公後,對和他同甘共苦的人都安排了官職,唯獨沒有介子推。介子推和母親不貪圖官位,到深山隱居起來。重耳發現後想請介子推出山,介子推和他母親沒有答應。五月五日重耳就放火燒山,想讓介子推出來。介子推和母親抱木而死。重耳傷心後下令五月五日禁煙火。因此古時也稱寒食節。
四是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是戰國時楚國大臣、文學家。楚懷王時任左徒。對內主張修明法度,選任賢能,富國強兵;對外主張實行聯齊製秦。他的這些主張遭到一些官員的反對,被降為三閭大夫流放漢北,頃襄王時再度流放江南,發憤作《離騷》。後來楚秦交兵,楚國連連失利,楚懷王入秦不返,他懷著滿腔哀怨和憤怒,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而死。後人為了紀念他,在每年的五月五日用竹筒盛米投水紀念屈原,後來演變為投粽子。
五是紀念伍子胥。春秋時楚國的武奢因為諫阻平王奪子媳為妻之事遭滿門抄斬。其子伍子胥逃亡吳國,依托在公子光門下,策劃刺殺吳王僚,使公子光奪得王位。後來輔助吳王闔閭整軍經武,發兵攻打楚國,一舉攻楚滅郢(今湖北江陵北),受封於申(今河南南陽北),所以又稱申胥。據說,在吳楚戰鬥中,伍子胥讓人用黑豆粉與糯米做城磚,當缺少糧食時,人們以這些城磚為食,救了不少人的命,並取得最後的勝利。至今蘇州仍有“一城門救了一城人”的說法。後來在五月五日伍子胥被吳王逼得自殺,拋屍江中,民間傳說他化成“濤神”。
六是紀念曹娥。她為浙江會稽人,其父能弦歌為巫。東漢安帝永初二年(公元108年)五月五日,其父在縣江邊彈奏唱歌迎接波神時不幸溺水身亡,而且還找不到屍體。曹娥當時才十四歲,一邊沿著江邊哭泣,一邊尋找屍體。傷心七個晝夜後,遂投江而死。其後,浙江一帶有五月五日紀念曹娥的活動。
七是龍的節日,來源於龍子節。這是古代龍圖騰節的盛典,在古代中國龍被認為是主宰一切的神靈。4600年前,在炎帝、黃帝時代,中華民族的先人們就開始過五月五的節日,叫“龍子節”,是為紀念中華民族的圖騰“神龍”而設立的節日。龍子節深刻地表明了中華民族對河流的依存關係。先祖們到“龍子節”這天,拿出事先備好的肉品和果品等豐盛貢品,以最虔誠的心對著河流頂禮膜拜,然後將祭祀品中的五穀之類撒向河流,恭請龍王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收。
祭祀完畢後,龍的子民把自己描繪成一條騰空欲飛的“龍”的形狀,或歡歌載舞,震響山穀;或劃龍舟,擂鼓聲聲,向心中的“神龍”祈禱。
八是來源於“惡日”。古代農曆五月是惡月,瘟疫多、戰爭多,死傷多,五日更是惡日。
端午節名稱眾多,各地習俗也不完全一樣。如龍舟競賽起源於南方,“惡日”說法起源於北方。但是由於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詩詞的深刻影響,自秦漢以來,屈原一說逐漸傳播到全國,並被我國人民所公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