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行善
有人認為,我們做善事是由於天性,另有一些人是由於習慣,還有些人是由於所受的教育。然而天性非人力可得,天所賜之人都是命運好的人;而理性與教育也不都是有效的,所以習慣乃是最重要的。學者的心性,必先於好惡之間,習慣之養成,正如土地必須施肥培養方可下種。然而人生為感情所左右,常常不重視理性的規律,或不認識理性。如果是這樣又如何向善呢?感情絕不會服從理性,因為先培養一種愛高尚惡下流而近於德之品性,實在是極為重要的。然而人並非常常處於禮法之中,想自動趨向於德,這並不是容易的。事實上過有節製的平常生活,一般人都不喜歡,孩子更是如此。所以對孩子更應範之以法,等到他習慣於此了,也就不會覺得苦了。
——亞裏士多德有人認為,我們做善事是由於天性,另有一些人是由於習慣,還有些人是由於所受的教育。
思想的占有
如果我們一直貧窮,財富似乎暫時會使我們快樂;當我們習慣於活在跟我們思想不一致的人物當中時,和諧一致的環境似乎暫時消除了我們的一切煩惱。物質條件所不能真正影響或是攪擾的內心寧靜,對我們來說真是非常難得的。
思想是最危險的東西,它能占有一個人,到支配他的地步;它不僅能夠,而且確實驅使一個人走向毀滅。
道德觀點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它符合一條進化規律。不僅僅在於它單單符合世上的事物,而且其意義要來得更深刻,比我們已知的要更複雜。首先請回答:心弦為什麼會戰栗?請解釋:某些憂傷的曲調為什麼能傳遍世界,流傳不息?請說明:玫瑰花用什麼微妙的法術,不管晴雨都能展放花瓣,像一盞紅燈?道德的基本原則,就存在於這些事實的精髓之處。
——德萊塞思想是最危險的東西,它能占有一個人,到支配他的地步;它不僅能夠,而且確實驅使一個人走向毀滅。
善行與報酬
對於善的生活還求什麼報酬呢?在我們行善時所體會到的喜悅中我們已經獲得報酬了。
為別人做好事,其實就是對自己做了最大的好事——但這指的並不是報酬問題,而是行善所帶給人的極大喜悅。
——塞尼加去求行善的報酬,正好抵消行善的作用與力量。
有些人對別人行好事的時候,便期待別人對自己的報酬或感謝。有些人雖不指望報酬或感謝,但仍然忘不了自己的所為,仍然覺得自己對某人行善便是加恩於對方,但行善不應該是為了這些目的。行善者不求任何報酬,行善隻是像樹木結果子,有人享受便十分滿意,如此所行的善才是真正的善。
——奧裏歐斯行善者不求任何報酬,行善隻是像樹木結果子,有人享受便十分滿意,如此所行的善才是真正的善。
盲目樂觀的眾生
原來有一些人的某一些性格,來也不解所以然,去也不知是何故。
人生,當這種人還能忍受的時候,便是一塊奇異的國土,一件無限美好的東西,隻要他們能夠懷著驚異的心情漂泊到裏麵去,那就簡直是天堂一般。他們睜開了眼睛,便看見一個舒適而完美的世界,樹呀,花呀,有聲音的世界,也有色彩的世界。這些,就是他們國家的寶貴遺產。倘若沒有人對於這些東西聲明是“我的”,他們就會喜氣洋洋地漂泊向前,口中唱的歌兒是全地球的人都有一天希望聽到的。這就是善良之歌。
——德萊塞人生,當這種人還能忍受的時候,便是一塊奇異的國土,一件無限美好的東西,隻要他們能夠懷著驚異的心情漂泊到裏麵去,那就簡直是天堂一般。
善惡來自人性
如果說我們生活中的許多災難,來自我們稱之為自然的因素,那麼最惡劣、最嚴重的災難則來自於我們的邪惡行徑。為此我們很難責怪上帝,因為我們假如不能在善惡之間做出選擇,那就不能被稱作是有責任感的動物。事實上,我們比動物有更多的智慧和創造力,使我們能在廣泛的範圍內選擇殘暴和惡行。當今世紀的曆史已經極好地證實了這一點。動物為食物而廝殺,僅此而已;我們卻殘殺同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