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姬陵
它是印度曆史上最完美的古建築之一,它沒有複雜的結構,用一種單純的結構呈現出完美的英姿;它是一位皇帝為妃子所建造的世界上最為典雅、最讓人動容的陵園;它因為愛情而生,被稱為“愛情的豐碑”;它代表了思念,同時也象征著痛苦;它被詩人泰戈爾形象地比喻為“麵頰上的一滴眼淚”。
愛情故事
說到泰姬陵,必須提到一段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但是在說這段愛情故事之前,必須先說這位男主人公。在世人的印象裏,他並不是一位慈愛溫情的君主,相反,他更像一位暴君。
確切地說,沙·賈汗是一名武將,他一生戎馬,南征北戰,在做王子時就統領著全國之軍,給莫臥兒王國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他並非一介武夫,生在帝王之家的他,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因此他是一位文韜武略、文治武功俱佳的全才。
權力之爭是這世界上最殘酷的戰爭,沙·賈汗雖跟父親賈漢吉爾一樣有多情的一麵,但兩者在性格上又截然不同。其父雖居皇帝之位,卻更像一位藝術家,熱衷於書畫和藝術評論,賦詩作畫。在這一點上,沙·賈汗則十分反感,再加上他還有個兄弟,怕父親死後把江山交給兄弟,於是在1622年發動了兵變。
兵變失敗,沙·賈汗被迫在外流浪七年。後來賈漢吉爾原諒了沙·賈汗,但是卻把他的兩個兒子當作了人質。沙·賈汗不氣餒,將明爭轉入了暗鬥。1627年,賈漢吉爾駕崩,早有準備的沙·賈汗聯合當時的波斯王,擊敗其兄,一舉稱王,君臨天下。
在坐穩了帝位後,沙·賈汗窮兵黷武的真麵目才真正顯露出來,平定穆斯林叛亂,擊退葡萄牙人,吞並拉吉普特人的王國,將國土延伸到了開伯爾山口之外(即今天阿富汗與巴基斯坦的邊境)……總結沙·賈汗的一生,基本在馬背上度過,這樣的戰爭生涯直到他的愛妻阿姬曼·芭奴逝世才結束。是這位美麗溫柔的妻子之死讓窮兵黷武的帝王突然厭倦了戰爭嗎?事實上,與其說是厭倦了爭戰,倒不如說是失去了人生的支柱更貼切。
阿姬曼·芭奴的出身並不高貴,她是位賣糖果的姑娘,來自波斯,據說長得很美,明眸皓齒,膚若凝脂,而且十分乖巧,在集市賣糖果的時候,一次偶然的機會,結識了當時還是王子的沙·賈汗,兩人一見鍾情,私訂了終身,於1612年入宮,那一年她20歲。一般來講,從市井小販到入宮為妃,可謂是麻雀變成了鳳凰,是每一位少女夢想的好事,然而對阿姬曼·芭奴而言,她的厄運也正是從此刻開始的。
沙·賈汗掌管莫臥兒王朝的軍隊,經常要出兵打仗,阿姬曼·芭奴都隨夫出征,跟隨左右。這裏需要說明的是,從古至今,沒有哪位王子出征要強迫妻子隨軍的,而且一個女人隨不隨軍與戰事毫無瓜葛,所以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倆可謂是如膠似漆,十分恩愛。
至1622年,沙·賈汗兵變失敗,被迫在外流浪七年,阿姬曼·芭奴也與丈夫一起亡命天涯,生死與共。時事的巨變和歲月的洗禮非但沒有減淡他倆濃烈的愛情,反而使這樣的愛情在苦難中更加堅固。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那相依為命的七年,是他們一生中最痛苦、同時也是最難忘的日子。
1627年,沙·賈汗登基稱帝,阿姬曼·芭奴也是苦盡甘來,站在了生命的巔峰。然而,此時此刻對沙·賈汗來說,他滿腹的理想和抱負才剛剛開始,還有很多地方需要他去征服,這就意味著阿姬曼·芭奴提心吊膽的日子也才剛剛開始。然而,她不像那些嬌生慣養的王妃那樣入主後宮安享榮華,在她的觀念裏,打仗雖然是男人的事,可照顧男人卻是女人的事,於是沙·賈汗一次次出征,她一次次隨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