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智泉
一、印章的曆史
中國人發明、使用印章的曆史非常悠久,據《春秋運鬥樞》和《春秋合誠圖》記載,印章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黃帝和堯舜時期,也就是距今四千多年前。有實物可證的是20世紀30年代,古董家董浚在其《鄴中片羽》中著錄的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三顆銅質印璽(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這是一個驚人的發現。雖然也有學者對這三枚古璽提出質疑,認為這或許是一種“圖徽”,但是,今人徐暢先生在《商璽考證》一文中,在總結前賢之說的基礎上,以三枚銅璽的銘紋與大量類似紋飾的商代青銅、樂器、兵器、食具作對照,又結合甲骨文、金文等,破解其印文,同時還考證其性質、具體時期、使用者身份等,確認這是商代古璽,距今三千餘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掃滅六國,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製國家――秦朝。秦始皇建立秦朝後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等等,促進了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印章作為證明個人身份的信物,在形製及使用上也被做了嚴格的等級劃分,從那時以後,曆代封建皇帝所用之印被稱做“璽”,任何人不得僭越。《漢書?食貨誌》上有“宣帝始賜單於印璽,與天子同”的記載。官印在稱謂上也有嚴格的等級劃分,《漢書》記載:漢製,兩千石以上,其印文曰“章”,稱“某官之章”,六百石至二百石以上者,其印文曰“印”,稱“某官之印”。但是隨著曆史的發展,印章在社會上各個階層人群中的使用越來越廣泛,等級上的劃分逐漸模糊起來,在不同時代產生了“印章”、“圖章”、“記”、“朱記”、“關防”、“花押”等名稱。而隨著“簡牘易為紙帛,封泥之用漸廢”,印章也改為用朱色印泥欽蓋。除日常所用之外,又漸用於書畫題識,逐步發展成為中國特有的一門藝術種類――篆刻藝術。
製作印章的材料,古時多用銅、金、銀、玉、琉璃,後有牙、角、水晶等,元朝以後,石章盛行,一直到今,至現代,用於篆刻藝術製章的多用名貴石料,如青田石、壽山石、昌化石等,而機關、行政單位,公司企業的印章多使用塑料和銅材製做。
印章雖然古老,但因為它有著不可替代的“信驗”作用,所以一直被使用、傳襲至今,在中國社會各個生活領域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正因如此,偽造印章的犯罪活動也一直如影隨形般地伴隨在它的發展進程中。在經濟、文化繁榮活躍的今天,這些犯罪活動較以往有過之而無不及。
二、偽造印章的犯罪
印章在中國使用了幾千年,除製作印章的材料有所變化外,在製作工藝上幾乎沒有什麼變化,不是“鑄”就是“刻”。傳統的偽造印章的方法,大多采用臨摹和翻刻的方法,臨摹是用眼觀察被摹仿印章的印文,之後進行仿刻,一般差別較大,容易被鑒別。翻刻是設法將被摹仿印章的印文翻製在章料之上,然後進行刻製。這兩種方法都是人工手工刻製,在精度上有人力不可及之處,不可避免地帶有製做人個人的痕跡,所以很難逃過專業鑒定人員的眼睛。
20世紀90年代後期,隨著科技的發展,製作印章,特別是製作公章,大多采用專業的印章激光雕刻機刻製,其原理是在電腦中用印章設計軟件設計好印章的樣式,然後通過電腦指令機器用激光刻製。這種方法降低了印章製作的成本、提高了效率,受到了人們歡迎。但是同時在客觀上也便利了犯罪分子,這是人們當初沒有預料到的。現在,犯罪分子隻要獲取清晰的被摹仿印章的印文,然後利用掃描儀掃描後輸入電腦,就能製造出幾可亂真的假印章,或用掃描儀掃描後利用打印設備直接將印文製作到文件上去。媒體上有這類案件的報道,我們在工作中也遇到過這類案件,犯罪分子用這種方法偽造出來的假印章十分逼真,用常規的檢驗方法很難鑒別出來,這給我們的鑒定工作帶來相當大的困難。
三、印章的防偽
印章防偽,古已有之,古時一般采用加暗記的方法,就是在製作印章的過程中故意添加、減少筆畫,形成錯字,或故意製造缺損、不對稱等特征。這一方法對付手工偽造印章比較有效,而對利用掃描儀偽造印章的犯罪手法無效。因為掃描儀在掃描時會將印章的所有特征全部複製下來,包括暗記。
如何應對這種新型的犯罪手法,如何有效地打擊偽造印章的犯罪活動?
筆者從事文件檢驗鑒定工作十餘年,在工作中逐步形成一些印章防偽的方案,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了一些有益的研究和探索。我認為,印章防偽應從兩個方麵著手:一是防止印章被掃描;二是加強印章防偽功能。
(一)防止印章被掃描
犯罪分子要偽造印章,掃描原始印章是必經之路,切斷這條路,就能有效防止犯罪分子偽造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