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結合治療子宮肌瘤療效觀察

河北省尚義縣醫院高金芳

子宮肌瘤是目前女性生殖道最常見的良性腫瘤。據有關文獻統計發病率已占廣大育齡婦女良性腫瘤的首位。雖然其惡性率極低(僅占肌瘤的0.4%)但對廣大育齡婦女的身心健康影響極大。近年來,隨著醫療條件和生育觀念的改妾,臨床上子宮肌瘤的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而且逐漸年輕化。子宮肌瘤早期體積小,症狀不明顯,再加上農村醫療設備落後和經濟條件的限製,很容易被忽略。農村婦女普查是發現子宮肌瘤的有效方法之―。1994年1月至1997年底我院對全縣3萬(21~45歲)育齡婦女進行普查。發現患有子宮肌瘤者達825人,除380人進行手術治療外,其餘445人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達到了令人滿意的效果。現總結介紹如下。

臨床資料

1.一般資料本組445例,其中225例為粘膜下肌瘤,109例為漿膜下肌瘤,其餘111例為肌壁間肌瘤。年齡27~45歲。除225例有輕重不同的痛經症狀外,餘220例無顯著症狀,均在普查時發現肌瘤。本組均通過盆腔檢查或B超檢查證實為良性子宮肌瘤。其中肌瘤最大者如核桃大小,最小者如蠶豆大小。患者均無貧血和月經多症狀。

2.治療方法

西藥治療:甲基睾丸素每次,每日1次,每個月20天,舌下含服共3個月。另外在月經周期的不同時間分別服用以下4種維生素:複方維生素8:從月經周期的第5~14天服用,每日3次,每次1片;維生素I從月經周期的第12~26天服用,每日2次,每次5片;維生素2:從月經周期的第14~26天服用,每日1次,每次100維生素A:從月經周期的第15~26天服用,每日1次,每次6片。4種維生素服完為1個周期,待下次月經周期的第5天再重複服用,一般服用3個周期即可。如B超或婦檢肌瘤逐漸縮小可重複多個周期。

中藥治療:子宮瘤散:桂枝20g,茯苓180g,丹皮180g,桃仁120g,沒藥60g,鱉甲120g,赤芍120g,歸尾120g,紅花75g,海藻120g,莪術60g,三棱60g,牡蠣120g,以上藥物共重14158。共為細末,日服3次,每次15g,或為藥丸服。另外在每一月經周期的第5~11天靜脈滴入250毫升莪術注射液。7天為1個療程,一般為3個療程。子宮肌瘤散與上述四種維生素相隨服用,最少連服3個月,不可間斷,然後觀察療效。

結果

本組服西藥最長者為9個周期,中藥9個月,最短者為3個周期,中藥3個月。經治療308例經期腹疼症狀已消失,經B超檢查肌瘤萎縮,占2%;132例經期腹疼症狀明顯改善,B超及婦檢肌瘤比原來明顯縮小,占29%;3例臨床症狀稍有改善。B超、婦檢見肌瘤稍有縮小,占0.7%。其餘2例因體質弱,未能堅持服藥,肌瘤比原來增大,月經量多,貧血加重,近期已行手術治療,總有效率達99%。

討論

臨床實踐證明,中西結合治療小型子宮肌瘤,療效肯定,而且方法簡便易行,無需特殊器械和繁多的術前準備,並且患者容易接受,心理和經濟負擔較輕,又無任何不良反應和並發症;對40歲以上的更年期婦女,有調節內分泌的作用,能減輕和緩解更年期綜合征的臨床症狀,抑製子宮內膜生長,加速肌瘤的萎縮;對患有心、肝、腎和高血壓等症的,年老、體弱不能耐受手術以及年輕而又想保留生育能力的患者來說,更是一個比較理想的治療方法。

骨纖維肉瘤1例報道

山東高密市人民醫院朱全祥病例介紹

患者男,38歲。主訴:左膝關節疼痛,腫脹數日,近日加重。查:左膝關節腫脹。於股骨內上髁部可觸摸到巨大軟組織腫塊,質硬,推移不動;壓痛、其表皮溫度正常,關節功能受限。拍X線片見左股骨內側髁部大片骨質破壞,邊界不清,內無鈣化及死骨形成,局部軟組織腫脹,無骨膜反應。病理活檢:左膝關節股骨下端纖維肉瘤。行截肢根治術,至今已有半年,一般情況好,無其他部位轉移。

體會

骨纖維肉瘤是一種少見的惡性腫瘤,一般來講發病年齡大多大於40歲,男性多於女性,約為2:1;影像學診斷一般分為中心型和骨膜型兩種。中心型表現為:長骨的幹骨後端產生邊緣模糊大片骨破壞,邊緣很少硬化,可有殘留的骨脊和或骨片,但無骨化和鈣化,骨膜反應少見,可向骨端及骨幹軟組織內擴展,侵犯軟組織,形成腫塊。骨膜型表現為巨大的軟組織腫塊、鄰近骨皮質有侵蝕性骨破壞或淺的硬化性切跡,分化較差的可產生骨皮質的大片溶骨性骨質缺損,此病例屬混合型。

鑒別診斷:該症易與骨肉瘤、關節旁的滑膜肉瘤混淆。與骨肉瘤鑒別:骨肉瘤發病年齡一般小於15歲,病程短,疼痛重,局部表皮溫度高,可有靜脈曲張,血清中堿性磷酸酶值增高,大片骨破壞區內可見到腫痛骨形成放射狀的骨膜反應,破壞區內常有硬化表現。與滑膜肉瘤舉別:後者於關節旁軟組織腫塊內可見到不規則狀鈣化影。但是溶骨型骨肉瘤,無鈣化形成的滑膜肉瘤與該症鑒別困難,最終需病理活檢。

膽囊壁的聲像圖在分析腹水性質上的應用價值

廣東省人民醫院劉暖鳴

在急慢性膽囊炎,低蛋白血症,肝炎,酒精性肝硬化,慢性心功能不全,腎功能不全,門脈高壓腹水的患者,B超常觀察到膽囊壁增厚的聲像。腹水的性質是決定患者的治療與預後的指標之一。腹部穿刺抽取腹水進行病理檢查是診斷腹水性質的常規手段。如果腹水的良惡性與膽囊的聲像有著密切聯係,那麼B超不失為一種無痛性,無創傷性診斷腹水性質的檢查方法。

資料與方法

本組50例,男汸例,女22例,年齡25~69歲,平均32.5歲;均患不同程度的腹水,全部經腹穿病理證實腹水的性質及膽囊的B超檢查。20例為惡性病變引起的腹水,其中6例卵巢癌,5例胃癌,4例胰頭痛,5例結腸癌,全部經手術,病理證實。此20例均無肝硬化的征象。30例肝硬化患者腹水中均未發現癌細胞,B超、CT檢查亦未發現腫瘤征象。此30例均診斷為肝硬化腹水。50例在B超檢查前都作了血清白蛋白濃度的測定。

采用陣實時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3.5患者晨間空腹,取仰臥位或左側臥位配合深呼吸氣動作,依次在右肋間,肋緣下作多切麵掃查。在膽囊前壁最厚處,以超聲束垂直量取膽囊壁的厚度。一般認為,膽囊壁大於3胃為膽囊壁增厚;小於3目為膽囊壁不厚。

結果分析

結果分析

惡性腹水患者的白蛋白血清濃度高於肝硬化患者。當白蛋白血清濃度大於也時,除了2例以外,其餘的膽囊壁不厚的病例都是惡性腹水的患者;所有膽囊壁增厚的病例都是肝硬化腹水的患者。當白蛋白血清濃度小於或等於3.06/也時,除2例外,其餘的都是膽囊壁增厚的患者。有膽囊壁增厚的4例惡性腹水患者的白蛋白血清維度都在3.0此以下。

討論

膽囊壁厚的超聲圖像可見於腹水患者。囊壁厚度超過3目的多見於肝硬化腹水患者;囊壁厚度小於31010的多見於惡性腹水的患者。以此作為確定腹水良惡性的標準,具有較高的敏感性、特異性與準確度。雖然細胞學檢查是診斷惡性腹水的金標準,且有較高的特異性,但其較高的假陰率使之顯得不可靠。因此膽囊壁的超聲檢查不失為一種簡便,無創,實用的診斷惡性腹水的方法。

在急性心功能衰竭、腎功能衰竭的患者,膽囊水腫瘤壞死因子抗原、抗體及其複合物的原子力顯微鏡研究。

腫瘤壞死因子是近年來研究較深入,應用較廣泛的一種新型細胞因子。1975年其同事發現巨噬細胞可產生一種沒有種屬特異性、隻殺傷癌細胞而不損傷正常細胞的因子,它能使小鼠移植瘤發生出血性壞死;感染的2周後通過靜脈注射大腸杆菌內毒素,2小時內該血清中便出現一種腫瘤細胞因子。這種因子能使動物的腫瘤發生出血性壞死,而對正常組織細胞沒有毒性。同時他們發現該因子和內毒素有相同的抗瘤譜,作用於腫瘤的生長時相也一致。與內毒素不同的是它在體外也能直接抑製腫瘤細胞的生長,因此,他們認為這種因子是內毒素誘導機體發生腫瘤壞死的中介因子。實際上內毒素本身並不能直接抗癌,它的腫瘤壞死效應是間接的通過單核-巨噬細胞係統介導的細胞毒作用而殺傷癌細胞的。隨後在美國癌症腫和低蛋白血症可能是膽囊壁增厚的成因。在肝硬化患者,低蛋白血症的大部分患者有增厚的膽囊壁。20例惡性腹水患者中有4例膽囊壁增厚,此4例皆為低蛋白血症。說明膽囊壁增厚與低蛋白血症關係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