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佛教寺院的改革(2 / 2)

初七啦!三十五日啦!四十九日啦!持續不斷供養;過了一年的話,就有一周年忌啦!盆啦!彼岸啦!還是持續不斷再供養;接著三周年忌、五周年忌、七周年忌、十三周年忌,不知止於何時?非如此不能得救的靈,因此必定格外深重,這一切都是和尚所設下的賺錢圈套,每個人都非注意不可。和尚以無價值之事,卻使人看似有價值,社會上再把它當做習慣來施行,因而使得佛教墮落。

追善是為緬懷死去的人,回向意在吊慰死者,而供養是以供物祭拜釋迦佛祖;對釋迦衷心信仰,以供物祈願死者能往生較好的世界,這才是真正供養,世俗和尚誦經,釋迦能否聽到其願望,隻要稍有常識即可判斷。僧人比一般世人地位高一等,人人尊敬、親近,應該是以世人師表形象存在的,若隻是無自覺地、習慣性浪費時間的話,不如趕緊還俗努力賺錢,應該蓄發脫去僧衣。

寺院國有化較好?織田信長如果還在,或許會逮捕所有葬禮和尚而加以梟首也說不定,日本曾經把國鐵、電話公司民營化,而這次卻相反,要把所有寺院國有化,用國家預算、地方政府預算把一切購入,而將不必要的寺院摧毀,以作為住宅地、商業用地;此外,成立僧侶再教育機構,把寺院給予真正具有出家精神者,使不致淪為私物化,如果能製定那樣的法律則更佳。不帶妻則無世襲,亦無必須蓄養的家族,則作戒名、書卒堵波等汲汲營營於賺錢的劣行,都將會隨之消失,出入祇園即取消其資格。

僧侶當中也有以作家、政治家或評論家而聞名的,這些都不是以作為僧人聞名的,隻是在其各自領域出名,作為僧人的本分並不充分,學習解說經典,不是現買現賣,而是應該忠實實踐經典,寺院必須是神聖場所,因此認真探求佛法的僧侶增加,社會將會邁向光明。

江戶時代曆經三百年打造出來的檀家製度,再用三百年能取消它就很好了,有文化財的寺院,用文部科學省的預算加以管理,就沒有收取拜觀料的借口了;其中若有以擁有國寶級寺寶而自豪的寺院,從寺院的本來立場來說,這些東西是沒有必要的,爽快捐給美術館、博物館為宜,因為寺院本身並不是美術館、博物館,寺院是為求救度者才會來的地方。

室町時代中期,一休對禪師的俗物化,曾經作出辛辣的批判:

往昔唯發道心者才會入寺,然而如今則是任何人都能進來;看來是和尚無知識,坐禪時胡思亂想而不鍛煉工夫,隻是用心道具,裝飾坐席,多加忍耐,亦不過為以道袍求名聞;道袍毀棄,隻有恢複在家人無異。(《骸骨》)

一休禪師若還在當今之世,看見一些正信不足的和尚,不知要如何說呢!善惡、正邪難以區分的末法之世,才會有正教出現,這是釋迦的預言,此世間再度出現顯現法身如來之應身如來時,保管寺院的僧人們,又會有何種理由可說呢?(參照《法華經·方便品第二》《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到那個時候,真正求佛道者與自甘淪為喪禮和尚者之間,將可能發生重大糾紛,而每夜涉足祇園者姑且不論,祈願誠摯思考“出家”是什麼、“佛道”又是什麼的人便得以挺身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