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競逐風流(4)(1 / 2)

楊誌遠已經被省委任命為會通市市委書記,其辭去市長一職理所當然,並不奇怪,一般情況之下,在楊誌遠升任市委書記之後,省委就會任命會通的代市長,用不著等一月之久,這就有些不同尋常了,誰都看出來了,省委之所以遲遲沒有選定人選,是因為省委在權衡,也許還有些猶豫,不好下結論。現在結果出來了,會通的幹部恍然大悟,原來省委是對啟用徐海明有些遲疑,這就不難理解了,徐海明的工作履曆一直都在黨線,其在政府這一塊,除了在縣裏當過二年的縣長,到市裏就沒有當過副市長,沒有主抓過經濟,倒不是說沒有任過副市長的人就不可以當市長,問題是現在的會通市,楊誌遠在走一盤大棋:十八總老街改造重建變老街為江南古鎮,此著棋的目的,就是要讓老街的近萬貧民集體脫貧,旅遊興鎮;成立高新產業孵化園投資股份公司,讓孵化園公司成為真正的高新技術孵化器,一改會通來料加工這種粗放型的工業模式,用第二條腿走路,走新技術、新經濟的產業之路。現在楊誌遠也經連連落下幾著棋子,老街重建古鎮已經拆除完畢;孵化園股份香港李氏範氏兩大集團的50個億,會通市財政的20個億,都已經砸了進去了。既然已經開弓可以說會通就隻能向前衝,沒有回頭的箭,此時會通市市長一職,得有些斤兩得有些膽識才行,說實話,徐海明資曆是夠,但經濟工作這方麵還是有些欠火候,難怪省裏遲遲沒有下定決心,這個決心不好下,現在省委的決心已下,不消說,徐海明能任這個市長,與楊誌遠的力薦密不可分,試想沒有楊誌遠的支持,徐海明能當這個代市長?幾無可能,不可想象。

對於這個市長,徐海明不是沒有想過,但他同樣知道自己的短缺,如果是書記一職,自己倒是可以爭取爭取,但自從楊誌遠上任以後,隨著對楊誌遠越來越深的了解,他對市委書記一職,也就再也不抱任何幻想,他看得清形勢,戴逸飛一走,市委書記一職肯定是楊誌遠的,誰都無法與其爭鋒,徐海明早就放下心態,心平氣和地與楊誌遠共事。

徐海明根本就沒想到自己會成為會通的代市長。那天,省委組織部長代表省委找他談話,徐海明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會通市代市長?我?省委找他談話的目的,還是擔心他經濟工作的經驗不豐富,有必要加強學習。部長雖然沒有明言,但他還是聽出來了,省委希望自己有什麼事情多與楊誌遠溝通,多聽聽楊誌遠的意見,省委對會通寄予重望,省委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看到一個充滿朝氣,生機勃勃的,經濟蒸蒸日上的新會通。這個新會通怎麼崛起,得市委市政府通力協作,眾誌成城才行。

徐海明從省委一出來,就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給楊誌遠打電話:“謝謝楊書記!”

楊誌遠問:“談過話了?”

徐海明說:“剛剛談完。”

楊誌遠笑,說:“那就恭喜。我想隻要我們齊心協力,我們肯定可以帶領會通人民開創一個新的未來。”

徐海明笑,說:“這是肯定的。”

楊誌遠笑,說:“市長有信心就好,怎麼樣?回來咱們小喝一杯,交交心。”

同樣有些出乎大家的所料是,都以為方煒旻、鄔啟亮最終能不能成為副市長,需要等到市人大會召開後才見分曉,沒想到,這一次竟然由市人大常委會先行直接任命。也是,會通現在開足馬力,與時間賽跑,哪能老是讓三名副市長空缺,以前楊誌遠是市長倒也沒什麼,現在徐海明當市長,那就必須把班子配齊了。

方煒旻、鄔啟亮會通的幹部都知道,餘就是誰?會通的幹部還真有些不太清楚,因為其是外地空降過來的。會通市的幹部研讀餘就的簡曆,慢慢地就讀出了一些內容:新營生資公司經理(正科級);副縣長;縣長;新營縣委書記。

這就很說明問題了,楊誌遠書記的籍貫在哪?林原市新營縣,新營縣有什麼,有楊家坳,本省首富村,還有一大批新型的農業集團公司,現在新營的農業經濟與社港縣,一北一南,互成犄角,各有特色,成為了本省農業興縣的二麵旗幟。新營縣現在出幹部,原縣委書記向晚成現在都已經是合海的市委書記了,其後的縣委書記張開明現在是林原的常務副市長,現在餘就又晉升副市長了,按部就班,依次上升,了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