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地處市郊,經濟條件不錯,鄉政府雖不奢華,但也是紅磚碧瓦,堅固耐用,在洪水中浸泡數天不倒,但外牆上齊三樓的水澤印清晰可見,它在提示著人們,這裏曾經發生了怎樣驚心動魄的災情。
趙書記的秘書早就侯在鄉政府的門口,一看楊誌遠到了,趕忙朝楊誌遠走了過來。
楊誌遠現在和其早就不同當初,相處得不錯,他低低地問:“怎麼樣?”
“比預想的要好。”秘書笑。
首長正和趙洪福書記、湯治燁省長以及隨行的一幹部委要員站在鄉政府的後院之中,幹什麼?竟然是興致勃勃地在賞花。後院有一排桂花樹,眼見就要中秋節了,桂花樹開滿了米粒大小的桂花,花香襲人,空氣中彌漫著甜膩膩的桂花的芳香。
看到楊誌遠進來,趙洪福招招手,楊誌遠跑了過去。趙洪福介紹:“這就是會通市的市長,荷塘災後重建領導小組的組長、總指揮:楊誌遠同誌。”
首長看了楊誌遠一眼,點點頭。首長指了指身邊的桂花樹,問了一個與災後重建無關的問題:“我剛才在荷塘8.13決堤受災比較嚴重的幾個村莊看了看,我發現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家家戶戶的窗台前都有一盆月季或茉莉,讓人看著心情為之一暢。許多人說這是政府送來的,楊市長是否可以告知我這是為何?不會是政府強行搭配吧?”
這事情還真跟楊誌遠有關,楊誌遠那幾天白天帶病工作,很晚才到醫院養病,休息三五個小時,七天後,楊誌遠自覺恢複得不錯,不顧醫生的勸阻,堅持出院。這時有個問題急需楊誌遠解決,那就是群眾送到醫院的上千盆鮮花該如何處理,棄之自然可惜。
楊誌遠思量了一下,指示邵武平,鮮花來之於民,還之於民,所有盆花由大卡車運至受災最重的荷塘村和江堤村,分發給災區群眾。當時荷塘河堤雖然已經封堵,但堤垸內到處都是泥濘,還有一些殘垣斷壁,很是蕭索,或紅或白的鮮花無疑給受災群眾的生活帶了一抹亮色。其他各村受災的群眾紛紛提意見,說政府偏心眼,為什麼荷塘村和江堤村有盆花,我們村沒有?楊市長不是說茉莉花代表不離不棄嗎?我們也要茉莉花。楊誌遠一想也是在理,於是政府出資,購買了一萬盆盆花,每戶一盆,一時災區家家戶戶的窗台上都是花開不敗,給荷塘災區增添了一份暖暖的亮色。
楊誌遠自然不能解釋這其中的原因,但他告訴首長,家家戶戶窗台的茉莉花和月季是政府贈送的,屬免費,不屬搭配,不存在從群眾的救濟金中克扣的問題,在會通,我可以負責任地向首長保證,所有的災後援建資金和救助資金,都足額到戶,分毫不少。
首長對此問題緊追不放:“即便是政府贈送,也是財政列支,這是不是一筆額外的費用?”
楊誌遠說:“是,政府財政額外支出了8萬。”
首長看著楊誌遠,麵無表情:“政府送花幹嘛?可以當飯吃?如果這八萬元用於救助,是不是更有意義?”
楊誌遠說是,花是不能當飯吃。八萬元分攤到每戶,大概每戶七元,以現在的市價可以購買七斤左右的小米,夠一個四口之家吃二天。但我認為這八萬元用得值,鮮花雖然不能當飯吃,但鮮花可以起到一種大米根本無法起到的作用。”
首長不動聲色堤問:什麼?
楊誌遠沒有畏縮,說:“剛才首長其實已經說了‘窗台上的花可以讓您的心情為之一暢’,這就是鮮花帶給大家的力量,它是災後殘垣斷壁中的一抹亮色,是陰霾中的陽光,群眾還可以從中看到希望,如果說大米是糧食,那麼鮮花就是精神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