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風雨欲來(1)(2 / 2)

楊誌遠借機斂財?楊誌遠貪贓枉法?說出來惹人笑話,楊誌遠要是看重錢財,他豈會舍棄楊家坳的事業?別人怎麼想他張博管不著,反正他是不信的,這簡直就是一派胡言。趙洪福一看張博瞠目結舌,心裏明白張博在此之前還真是沒有看過內參。趙洪福說:“張博同誌,你是紀委書記,我想聽聽,你對這事的看法和態度。”

張博有些疑惑,難道趙書記根本就不知道這個照片上的人是誰?隻怕是不可能吧,他遲疑了一下,還是忍不住問了一句:“趙書記,您知道照片上的人是誰麼?”

趙洪福也不隱瞞,輕輕叩首,說:“知道,有了解。怎麼?紀委核查,還得看人的背景不成?”

張博搖頭,說:“趙書記,您別誤會。我之所以畫蛇添足,多問一句,是因為我對楊誌遠這人比較了解,說他借機斂財,貪贓枉法,我打死都不相信。”

趙洪福說:“張博同誌,作為省紀委書記,千萬不能感情用事,我們黨的原則是什麼,那就是有錯必糾,知錯就改。楊誌遠同誌的情況我稍有了解,貪贓枉法是沒有可能,但借機斂財呢?你看看照片上的場麵,人山人海,簡直就是開博覽會,這要是收起禮金來,能是一個小數目?退一萬不說,借機斂財同樣不存在,但大操大辦、實行土葬,總該是事實吧,是不是如信中所言助長了農村的歪風陋習?”

趙洪福如是說,張博還真不好說什麼了。他說:“趙書記,我和楊誌遠同誌有些私交,我請求回避。”

“哦!”趙洪福一聽,看了張博一眼,說,“這倒是個情況。那你說說,這事情該怎麼處理?”

張博實話實說:“這種情況,適於內部核查,畢竟無憑無據,就憑一封群眾來信,就對一名省管幹部進行調查有些不妥,當然了,核查也有多種,一是直接與當事人麵談,一是在外圍做些適當的了解。”

趙洪福想了想,說:“既然隻是核查,連調查都不是,那你也沒必要回避,這樣吧,既然你和楊誌遠同誌認識,那正好,你親自和他談談。當然了,為免聽信一麵之詞,適當的做些外圍了解也是很有必要的。既然群眾實名舉報,內參也發了出來,不管是從對楊誌遠同誌負責的角度來考慮,還是從認真對待群眾來信,給群眾一個滿意的答複來考慮,我認為都有必要核實一下。”

張博無話可說,隻得領命而歸。

張博雖然領命而來,但他把信和照片拿在手裏就開始頭疼不已。且不說自己和楊誌遠的關係不錯,本省的現任常委中,除了省委書記和新任的秘書長等少數的幾位,像朱明華、王文舉、付國良、羅亮、張淮,哪一個不是和楊誌遠私交頗深。趙洪福即便不是一清二楚,但應該多少還是知道一些,可趙書記偏偏要讓自己擔綱去核查,這算怎麼回事。

張博相信,楊誌遠貪贓枉法那是不可能的,就他的人品隻怕也到不了違法的層麵,但看情形,其違紀卻是肯定的。違紀這種事情,說大可大,說小也小,黨內警告也行,內部批評也可,就看常委們是什麼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