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這兩個舉止彬彬有禮的年輕人,是方家後人,村裏老人全都圍了上來。沿海多方言,老人說的就是地方方言,楊誌遠和安茗聽不懂老人們的話,老人家同樣對普通話一知半解。蔣海燕和村幹部就當起了雙方的臨時翻譯。聽說楊誌遠他們打聽的人是方明烈士,老人們都點頭,說知道,當年打越南犧牲的。再一聽楊誌遠和安茗是方明的後人,老人們都搖頭,說不像。
海邊之人日曬雨淋,長年跟大海打交道,皮膚都比較黑,個頭也不高,哪像楊誌遠和安茗,一個玉樹臨風,一個明媚動人,哪裏有一絲村中人的影子。老人們問,你們是方明家的小子還是閨女。楊誌遠說,這是方芳,我是方芳的丈夫。
老人們一聽名字對得上號,知道楊誌遠他們八成是真。馬上有方家人跑去喊來一老人,來人為方明爸爸的大哥,方明爸爸為方家老三,楊誌遠和安茗得叫其為大伯。
大伯年近七十,他看著安茗,說,你真是老三家的閨女?
安茗點頭,說,我是方芳,我四歲那年被方明爸爸的戰友領養。
這等事情屬於私密,外人不可能知道,安茗這麼一說,大伯自是信了。
大伯注視著安茗,越看越像自家老三,頓時老淚縱橫,說,閨女,你可千萬別怨我們老方家,那時的日子都苦,養不活啊,要是現在,說什麼都不會把你送給人家。
安茗說,大伯,我誰都不怨,我現在就想看看方明爸爸住過的老屋,老屋還在嗎?
大伯說,在。
大伯在前帶路,楊誌遠他們仨人跟著其後。走過碼頭,離海更近,遠處一排排的網箱從海灘向海中延伸。楊誌遠一看就知道,此類網箱以箱養扇貝類海產品為主,這麼看來,這個小漁村的發家與箱養有著莫大的關係,如果說楊家坳的成功有他楊誌遠的因素在裏麵,那麼看到眼前的場景,楊誌遠明白農村發家致富的根本原因還在於要給一村一縣之農業經濟找對路子。
老屋在這條新街的下方,下方因為離海更近,如今已經荒廢了。石頭堆砌的房子,許多都已經敗落了。方明爸爸的老宅在一個小山坡上,房子還在,雖然經曆這麼些年海風的吹打,保存的也還算完整。
楊誌遠陪著安茗屋裏屋外地走了一圈。安茗走到屋前的一塊大海石前,有些兒時依稀的記憶開始在腦海裏顯現。安茗坐在海石上,抱膝,下顎頂在膝蓋上,目光望向不遠處那片湛藍的海。
海浪翻滾,打在懸崖上發出巨大的轟鳴聲,空氣中彌漫著海的氣息。
大伯見此情景,說,要不你們先在這裏看看,我先去通知家裏做飯,等下再來找你們。
蔣海燕做的翻譯,楊誌遠忙說,大伯,您不用客氣,我們坐會就走。
大伯急了,說,這怎麼成,好不容易來一趟,怎麼著也得吃頓飯再走。
楊誌遠一想也是,於情於理得在方家吃頓飯才是。他點點頭,說,好,大伯,那就麻煩您了。
大伯說,來的都是客,何況你們還是我們老方家人,客氣個啥。
大伯看了安茗一眼,見安茗坐在海石,早就已經忘我,大伯不想打擾安茗。大伯跟楊誌遠說,那好,你好好陪著方芳,等會飯做好了,我再讓人來叫你們。楊誌遠點點頭,大伯於是興衝衝地走了。
楊誌遠和蔣海燕站在安茗的身邊,靜靜地望著不遠處藍色的海麵,誰都沒有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