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福星高照(3)(2 / 2)

楊誌遠自信他與向晚成之間的關係坦誠,經得起考驗,但一縣之書記無緣無故地到鄉下給一個老農祝壽,就怕另有用心的人從別的角度去揣想作文章,因而給向晚成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作為互為欣賞的知交,按說楊誌遠既然知道自己此舉可能會給向晚成帶來麻煩,他大可不必再有此心,但楊誌遠從心裏希望向晚成他能來,他不但希望向晚成能來,而且希望張開明、洪然、伏湧軍、延平也來,而且希望來的官員越多級別越高才好。

楊誌遠的心裏一直有個結沒有解開,他相信這個結同樣也在楊石的心裏,在楊家坳的鄉親們的心裏壓著,糾結著。楊石不同意做壽也與此有著莫大的關係。

十年前,楊石七十歲,盡管生活並不富裕,楊家人還是要給楊石做壽,大家上山去圍獵了幾頭野豬、打了野雞、野兔,為楊石準備了幾桌壽宴,邀請四鄉的賓朋參加,也邀請了鄉裏的書記、人民政府幹部之類的與楊家坳有過接觸的吃公糧的人,現在看來楊石此舉有些深意,楊家坳窮,楊石大概是想以此為契機,想加強與公家人的聯係,讓楊家坳得到一些適當的照顧。結果那天到宴的除了幾個至親,可以說是寥寥無幾,吃公糧的人一個都沒來,整個場麵冷冷清清。那天,楊石一直守在大樟樹下,吧嗒吧嗒地抽著旱煙,直到時辰早過,知道再無人來,楊石歎了口氣,讓楊誌遠他們這些圍觀的小孩入席飽餐了一頓。楊誌遠那年十四歲,不太明事理,和其他小孩子一樣吃得不亦樂乎,心想這些公家人不來最好,我們正好可以飽餐一頓。楊誌遠那時還不明白為什麼大人們一個個耷拉著頭,在一旁唉聲歎氣。記得那天他還問了父親,父親隻是摸了摸他的頭,苦笑著說你現在還小,說了你也不明白,等你長大了你自然就會明白的。楊誌遠後來慢慢地明白了,這是因為楊家坳窮,人窮自然也就讓別人看輕了,來不來參加楊石的壽宴無所謂,人家犯不著為了一個無關緊要的人搭上一天的時間,走上二十裏的山路來吃上這麼一頓飯,隻怕有人還會說楊石這人不知輕重,以為平日裏送了點山貨就以為和人搭上了關係,真是不自量力。

楊誌遠知道楊石也是被逼得沒法,心裏急,改革開放都快八年了,人家都多多少少都有了那樣一些變化,唯楊家坳還是一窮二白,窮得叮當響,保持原樣。為了楊家人盡早富裕,楊石才會放下麵子,一次次地提著山貨,求人幫忙。楊誌遠後來就想這件事對楊家坳隻怕是影響深遠,盡管當時在場的所有楊家人都沒說什麼,但這件事對於當時的楊家人來說,卻不異於給了所有的楊家人一記耳光,雖然這耳光沒有打在楊家人的臉上,卻是深深的烙在了楊家人的心裏。這十年裏,楊家坳但凡有重要的事情,都是閉關自守,楊家坳人自娛自樂,從不主動邀請外人參加,有客來了歡迎,沒人到也無所謂,反正楊家坳雖然貧窮,但還是人丁興旺,自家人還是可以把氣氛鬧起來。應該說,楊家坳此舉與楊石七十壽辰的事情關係重大。上千年來楊家人一直都是自尊自強自傲,什麼時候這麼窩囊過。楊石自此之後再也沒有提過山貨上門去求人,在族裏楊石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求人不如求己。

楊誌遠知道這是個結,不解開這個結楊家人都會憋的慌,這一年來眼看著楊家坳的生活越來越好,楊家坳在外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尊重。楊家人自是感到揚眉吐氣,就想找個時間顯擺顯擺,順一順,也與此有著莫大的關係。但楊誌遠一直都壓著,覺得時候不到,任何事情有因就有果,既然事情是十年前因楊石的壽宴而起,那就自楊石的壽宴而終。就此把楊石和其他楊家人心頭的結解開也好。再說了,從唯物主義的角度來講,楊石現在已經八十歲了,還能做幾個大壽,搞不好,這就是楊石有生以來最後一個整十年的大壽了。楊誌遠覺得自己有必要為楊石解開心裏的那個結,盡管到現在楊石什麼都沒說,但他可以理會的到楊石心裏的感受。這就是他為什麼心裏希望向晚成來的原因,你說在楊石的壽宴上,還有什麼比本縣縣委書記親自光臨更體麵,更讓楊石高興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