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誌遠說,是。
李澤成出去。楊誌遠站在一角,絲毫不敢亂動。氣氛緊張,手心冒汗。
好在沒一會,廳門一開,院長走了進來。他望了楊誌遠一眼,一指一方下首沙發,說,小楊同學,你坐。
楊誌遠哪敢,候院長坐下,俯首站於一旁,說,老師您坐,學生站著就是。
院長難得一笑,說,請你坐你就坐,你我師生,不必過於拘謹。
楊誌遠偷偷看了李澤成一眼,李澤成點點頭,楊誌遠於是小心翼翼地於沙發的一角坐下。
院長注意到了楊誌遠的這個動作,哈哈一笑,說,我的學生,要是這般膽量,又怎敢棄京回鄉。你現在就跟我說說這事,我想聽聽你的真實想法和原因。
這是一件哄動學校的大事,楊誌遠是這個事件的主角。楊誌遠就讀的這所百年名校的校旨是:培育學界商界政界領袖。大有舍我其誰的霸氣,學校的畢業生自然也就不愁沒有去處,前程一片大好。就拿楊誌遠他們這一班同學來說,要不出國留學,繼續深造;要不就分配到部委機關。楊誌遠的幾位室友,蘇鋒就選擇了去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經濟學博士;李長江去了人民銀行,謝智梁去了外貿部。
楊誌遠作為院學生會主席,每年一等獎學金的必然獲得者,早就被國務院某部委相中,隻等楊誌遠一畢業,就可去報到。哪曾想,真到畢業這天,楊誌遠竟然舍棄那炙手可熱的職位,決定回老家去,務農。堂堂名牌大學學生,放著好好的京城不呆,心甘情願地跑回家去當農民。這對於九十年代初期的人們來說,覺得太不可思議了。那種影響,絕不亞於一場十級地震,一下子把這所名校震得天昏地暗。並且還引發了一場大討論:作為名校高材生,到農村去,有沒有必要,是不是大材小用?讚同者有之,反對之聲,更是不絕於耳,鬧得不可開交。
院長所指,正是此事。院長這一天到校,聽旁人議論此事,當即上心。農業、農村、農民這個事關國家安定的問題,一直都是院長期待盡快解決的現實問題。對於楊誌遠這個學生,院長還是有些模糊的印象,卻不太深刻。既然事關農村,院長就有心了解此事,於是讓李澤成把楊誌遠找來,親自過問。
楊誌遠沒想到自己回農村這事鬧得連院長都驚動了。他有些遲疑,因為院長問得突然,他沒什麼準備,一時不知道說什麼是好。
院長說,不急,你慢慢說。
楊誌遠知道院長的秉性,他一直要求學生‘說實話、做實事’,對於那些虛假的東西深惡痛絕,現在既然院長對他的事情上了心,楊誌遠知道自己沒有隱瞞的必要,還是怎麼想就怎麼說為好,他理了理自己的頭緒,也就說了。楊誌遠說,院長,學生想回家鄉去,不是一時衝動,而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學生來自一個叫楊家坳的小山村,那地方非常之貧窮。學生原本喜歡曆史學,並不想學經濟。高二那年,父親病逝,孤兒寡母,全仗鄉親接濟,才能完成學業考進這所名校。填寫誌願時,學生思量再三,才決定改報經濟學,當時想的是,自己學好經濟知識,看能不能找到一種恰當的方式,讓貧窮的家鄉盡快的富裕起來。
楊誌遠停了停,覺得自己說得都是舊事,院長時間觀念強,自己這是在浪費院長的時間,他有些不安地望了院長一眼,院長沒說話,隻是聽,點點頭,示意楊誌遠說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