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布齊沙漠
(圖 庫布齊沙漠)
庫布齊沙漠是中國第七大沙漠,位於鄂爾多斯高原脊線的北部,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杭錦旗、達拉特旗和準格爾旗的部分地區。總麵積約145萬公頃,流動沙丘約占61%,長400千米,寬50千米,沙丘高一般在10~60米之間,像一條黃龍橫臥在鄂爾多斯高原北部,橫跨內蒙古三旗。
【經典回放】
庫布齊為蒙古語,意思是弓上的弦。庫布其沙漠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北部,西、北、東三麵,均以黃河為界。這裏黃沙漫漫,沙丘一個接一個,仿佛變成了連接天際的波濤。
庫布齊沙漠的形成以自然因素為主,人為因素為輔。據專家推測,庫布齊沙漠的沙來源可能有三:來自古代黃河衝積物;來自狼山前洪積物;就地起沙。鑒於庫布齊沙漠的沙丘幾乎全部是覆蓋在第四紀河流淤積物上,因此,沙源來自古代黃河衝積物的可能更大些。不管是哪一種沙源,都為這裏形成沙漠準備了物質基礎。自商代後期至戰國,氣候變得幹冷多風,使沙源裸露,並提供了動力條件。因此,可以說,庫布齊沙漠應是在此期間形成的。這一時期古文化遺址和遺物的罕見,也說明這個時期的生態環境是很惡劣的。
庫布齊沙漠氣候類型屬於溫帶幹旱、半幹旱區,氣溫高,溫差大,氣候幹燥,年大風天數為25~35天。東部屬於半幹旱區,雨量相對較多;西部屬於幹旱區,熱量豐富;中東部有發源於高原脊線北側的季節性川溝十餘條,沿岸土壤肥力較高;西部地表水少,水源缺乏,僅有內流河沙日摩林河向西北消失於沙漠之中。
庫布齊沙漠東部地帶土壤為栗鈣土,西部則為棕鈣土,西北部有部分灰漠土。河漫灘上,分布著不同程度的鹽化淺色草甸土。由於幹旱缺水,境內以流動、半流動沙丘為主。庫布齊沙漠內的植被呈地帶性分布,東部為幹草原類型,西部為荒漠草原植被類型,西北部為草原化荒漠植被類型。
幹草原植被類型為: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占優勢,伴生有小半灌木百裏香等,也有一定數量的達烏裏胡枝子、阿爾泰紫菀等;西部與西北部半灌木成分增加,建群種為狹葉錦雞兒、藏錦雞兒、紅沙以及沙生針矛、多根蔥等。北部河漫灘地生長著大麵積的鹽生草甸和零星的白刺沙堆。(圖 達烏裏胡枝子)
庫布齊沙漠地勢平坦,多為河漫灘地和黃河階地,宜於發展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中、西部條件較差地區可植樹造林、封沙育草,發展小畜。沙漠北部和東西兩端緊靠黃河,條件優越。一級階地與河漫灘高差很小,有的地段黃河水位高出地麵約10餘米。近50年以來該區內已建黃河南幹渠250千米,引黃灌溉,已建設成為內蒙古重點產糧基地之一。
庫布齊漠中充足的太陽能也成了主要能源之一。太陽能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目前太陽能在民用取暖、熱水供應或農產品生產應用等方麵已十分普及,居民建築都配置了太陽能供熱裝置,居民的生活用熱水、取暖、照明等大都能通過太陽能解決。農業生產中溫室氣溫調節、灌溉係統和科研觀測係統的用電多數已采用太陽能,太陽能還用於農業土壤消毒和病蟲害控製。目前科研人員正在開發太陽能發電,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未來能源發展目標之一,也就是試圖通過太陽能的成功開發來解決荒漠開發,特別是荒漠高技術的農業生產對能源的巨大需求。通過對荒漠地區太陽能充足這一優勢的充分發揮,以進一步推進荒漠開發的深度
【相關鏈接】
響沙灣響沙之謎
(圖 響沙灣)
銀肯響沙(即響沙灣)居中國各響沙之首,被稱為“響沙之王”。它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南部,庫布其沙漠的東端,北距草原鋼城包頭市50公裏,銀肯是蒙語,漢語意思是“永久”,銀肯響沙陡立於罕台河穀西岸,有清泉從坡底湧出。響沙灣沙高110米,寬400米,依著滾滾沙丘,麵臨大川,背風向陽坡,地形呈月牙形分布,坡度為45度角傾斜,形成一個巨大的沙丘回音壁。沙子幹燥時,遊客攀著軟梯,或乘坐纜車登上“銀肯”沙丘頂,往下滑溜,沙丘會發出轟隆聲,輕則如青蛙“呱呱”的叫聲,重則像汽車、飛機轟鳴,又如驚雷貫耳,更像一曲激昂澎湃的交響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