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地球上的沙漠很多,其中最著名的要數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了。另外,在西亞、南美洲、澳大利亞等地都分布著大麵積的沙漠。按麵積計算,全世界的沙漠加在一起,差不多要占陸地麵積的1/3了。這麼多的沙漠是怎麼形成的呢?
沙漠的形成可以分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從自然因素來看,沙是形成沙漠的物質基礎,風是製造沙漠的動力,幹旱是出現沙漠的必要條件。
風吹走了地麵的泥沙,大地便裸露出岩石,或僅剩下一些礫石,成為荒涼的戈壁。那些被風吹走的砂粒在遇到障礙或風力減弱時,堆成許多沙丘。原始的沙漠就這樣形成了。不過,這一切都要在合適的環境下才會發生。這個合適的環境就是幹旱。也就是說在氣候幹燥、地麵缺少植物保護的地區,地麵上的泥沙才容易被風吹起來。
在地球上南北緯15°~35°之間的信風帶,氣壓較高,天氣穩定,空氣幹燥,雨量較少,比較容易形成沙漠。阿拉伯大沙漠、撒哈拉大沙漠等世界著名的大沙漠,都分布在這裏。
在溫帶地區的內陸部分,大都因為距海較遠,和有山脈阻擋,海洋濕潤的風吹不到這裏,所以有一些沙漠分布,如他國西北部的沙漠。
還有一些沿海地區也分布著沙漠,如非洲西南部靠近大西洋的納米布沙漠。這種沙漠的形成不僅與信風有關,而且沿岸有寒流經過,從寒流上空吹來的冷空氣進入炎熱的大陸後,水汽被蒸發掉,不能成雨,所以雖在海邊,但仍然非常幹旱。
另外,地質時代的內海、湖泊常常堆積著許多泥沙、礫石,如果湖海幹涸,也會給沙漠提供形成的基礎。
這些自然方麵的原因並不是決定沙漠形成的所有原因,除此之外,還有人類活動的原因。考古學家在有些沙漠發現,很多現在的沙漠曾經都是森林、草地或良田。他國西北現在的沙漠,有許多本來是肥美的草原和耕地,後來由於人為的破壞,才讓沙漠侵占了良田。
沙漠一旦形成,人類的活動便會受到限製,因為沙漠向來被稱為“生命的禁區”。不過,曆史上仍有許許多多的探險者勇敢地挺進了浩瀚的沙海。他們為人類認識沙漠,治理沙漠,學會與沙漠和諧共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讓廣讀者朋友科學地認識沙漠,學會與沙漠和諧共處也是他們編寫本書的目的。為了向廣讀者朋友呈現沙漠的全貌,在編寫本書的過程中他們收錄了曆史上勇闖大沙漠的探險者的探險曆程。希望廣大讀者朋友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既能收獲快樂,也能收獲知識!
一、穿越撒哈拉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它隻是一片無垠的沙海,沙連天,天連沙,極目遠眺人跡罕至,亦難得一見遮陽的樹木和充滿生命活力的其他動物。然而,這僅僅是一種印象。就西撒哈拉而言,這種印象也許是對的,那裏確實是廣漠的沙丘地帶,波波相湧的沙丘,猶如潮漲潮落的大海,但這樣給人以無限遐想的沙地隻占撒哈拉地區總、麵積的極小一部分,其他還有由小石頭構成的荒漠和遍布大小石頭的廣大平地,以及阿哈加爾高原、塔西林阿傑、艾爾格與提貝斯底等四大高地和山脈,還有星星點點散落其間的綠洲。
撒哈拉這片800萬平方千米的世界最大沙漠,人口密度大約是2.5平方千米一人。在沙漠區域,除了遊牧部族外,幾乎可以說是人畜不居。撒哈拉北部多是阿拉伯人和貝魯貝魯人,南部是黑人部族,東部則是提布人與黑人的混血種族。在他們當中,貝魯貝魯人占據了主要位置,在阿哈加爾高原和塔西林阿傑地區則被稱為圖阿雷格人。幾個世紀以來,他們一直支配著沙漠中的綠洲和商隊路線。
18世紀,當歐洲的探險家把注意力轉向撒哈拉地區時,這裏的統治權仍掌握在多亞雷古等遊牧部族手中。隨著歐洲人進入撒哈拉地區,圖阿雷格人漸漸地感到了威脅,他們害怕歐洲人勢力範圍的擴大會直接影響到自身的利益,因此,他們對探險家的到來有某種本能的抗拒感。但沙漠的嚴酷條件和圖阿雷格人的頑強抗拒,並不能阻擋冒險者們到撒哈拉探險的決心,他們的熱情沒有因此而減弱。歐洲的科學家、政治家、軍人、商賈和地理學家,尤其是英國和法國人,仍然爭先到撒哈拉的南邊去探尋尼日爾河與通布圖。他們渴望成功的心情,對撒哈拉的關心是顯而易見的。那不僅僅因為撒哈拉有遼闊的地域和許多剽悍的部族,更因為撒哈拉沙漠的南邊有一條神秘的尼日爾河,尼日爾河畔有一個叫通布圖的地方,那裏蘊藏著豐富的寶藏。為了探尋通布圖的寶藏,便有了許許多多關於撒哈拉南邊的探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