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中有很多人極為固執,不肯改變看法,要是遇到了這樣不肯輕易改變自己想法的人,那是一件比較頭痛的事情。你必須努力說服他,先是改變原來的錯誤或者有缺陷的觀點,接著就是要讓他認可你的看法。很多時候,一個人即便是知道自己的看法不對,也不會立即接受你的看法,他會比較謹慎地考察一番之後,再選擇自認為穩妥的方案。
一個固執己見的人,需要這樣改變自己。那就是哲學家威廉·詹姆斯的忠告:“要樂於承認事情就是如此。能夠接受發生的事實,就是能克服隨之而來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也就是說,新的事物既然發生了,我們就應該把它當做一種不可避免的情況接受,並適應它,否則,我們將會被它毀掉。
叔本華也說:“能夠順從,就是你在踏上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我們不可能改變那些不可避免的事實,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
在慶祝美軍在北非獲勝的那天,查理將軍被告知他的侄子在戰場上失蹤了。後來,他又被告知,他已經死了。查理將軍悲傷得無以複加,在此之前,他一直覺得生活很美好。他熱愛自己的工作,又用心帶大了這個侄子,在他看來,他代表了年輕人美好的一切。查理覺得他以前的努力,正在豐收……可現在,他整個世界都粉碎了,覺得再也沒有什麼值得他活下去了。他決定放棄工作,離開家鄉,把他自己藏在眼淚和悔恨之中。
“就在他清理桌子準備辭職的時候,突然看到一封他已經忘了的信——幾年前他母親去世後,這個侄子寄來的信。那信上說:‘當然,我們都會懷念她,尤其是你。不過,我知道你會支撐過去的。我永遠也不會忘記那些你教我的真理,永遠都會記得你告訴過我要微笑,要像一個男子漢,承受一切發生的事情。’”
“他把那封信讀了一遍又一遍,於是,他一再對自己說:‘事情到了這個地步,我沒有能力去改變它,不過我能夠像他所希望的那樣,繼續活下去。現在,他的生活比過去更充實、更完整。’”
這裏並不是說,碰到任何挫折時,都應該逆來順受,那樣就成為宿命論者了。相反,不論在哪種情況下,隻要還有一點兒挽救的機會,我們就要奮鬥。可是常識告訴我們,事情不可避免、也不可能再有任何轉機時,為了保持理智,我們就不要固執己見,放棄使自己無法生活下去的信念吧。如果我們在極其艱難的人生旅途上,也能承受各種壓力和所有顛簸的話,我們就能活得更長久,能享受更順利的旅程。
同時,要防止遇到這樣的事情:說服一個固執己見的人,放棄他的偏見,接受自己的觀點,最好就是使對方立即說“是”。開始就讓他說“是”,使對方忘掉你們爭執的焦點,願意去做你建議他做的事。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叫亞力森的推銷員,他使了很大的勁,才賣了兩台發動機給一家大工廠的工程師。他決心要賣給他幾百台發動機,因此幾天後又去找他,沒想到那位工程師說:“亞力森,你們公司的發動機太不理想了。雖然我需要幾百台,但我不打算要你們的。你們的發動機太熱了,熱得我的手都不能放上去。”
亞力森知道,跟他爭辯是不會有好處的,急忙采用另一種策略。他說:“史密斯先生,我想你說得是對的,發動機太熱了,誰都不願意再買。你要的發動機的熱度,不應該超過有關標準,是嗎?”
“是的。”——亞力森得到了第一個“是”。
“電器製造公會的規定是:設計適當的發動機可以比室內溫度高出華氏72度,是嗎?”
“是的。”——亞力森又得了第二個“是”。
“那你的廠房有多熱呢?”
“大約華氏75度。”
“這麼說來,72度加75度一共是147度。把手放在華氏147度的熱水塞門下麵,想必一定很燙手,是嗎?”
亞力森得到了第三個“是”。緊接著他提議說:“那麼,不把手放在發動機上行嗎?”
“嗯,我想你說得不錯。”工程師讚賞地笑起來。他馬上把秘書叫來,開了一張價值3.5萬美元的訂單。
一本《影響人類的行為》的書說:“當一個人說‘不’時,他所有的人格尊嚴都已經行動起來,要求把‘不’堅持到底。事後他也許會覺得這個‘不’說錯了,但是他必須考慮到寶貴的自尊心而堅持說下去。”如果要使你的意見被別人同意,你必須牢牢地記住:使對方立即說“是”。永遠使對方覺得“我”重要!要知道,使“我”變成重要人物,是每個人的欲望。它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爭執,而且它也是一種非常有用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