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分子時代--DNA雙螺旋結構(1 / 1)

DNA雙螺旋結構的提出,開啟了分子生物學時代,使遺傳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層次,“生命之謎”也隨之被打開,人們了解遺傳信息的構成和傳遞途徑。在以後近50年裏,分子遺傳學等新學科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興趣激發研究

1950年夏天,美國人沃森獲得了博士學位。此時的生物學界正在進行一種叫雙結構螺旋研究競賽。結晶學研究的權威、英國的羅莎琳德·富蘭克林已成功推出DNA分子有多股鏈,呈螺旋狀。對DNA一無所知的沃森,在丹麥皇家學會聽完勞倫斯·布拉格關於DNA的演講後,決定研究DNA的三維模型結構。

為共同的目標奮鬥

次年秋天,沃森在導師的支持下,以美國公派博士後的身份來到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工作。在這裏,他遇到了比自己年長十多歲的克裏克,他們都被DNA結構之謎強烈地吸引著,於是,決定共同研究這一課題。

雙螺旋結構的發現

英國女科學家羅莎琳德·富蘭克林曾在1951年1月拍攝了一張十分漂亮的DNA晶體X射線衍射照片,沒想到這張照片卻激發了沃森和克裏克的靈感,1953年2月,沃森、克裏克不僅確認了DNA一定是螺旋結構,而且分析得出了螺旋參數。而在1953年2月28日,第一個DNA雙螺旋結構的分子模型終於誕生了。

雙螺旋模型的意義

雙螺旋模型的意義,不僅意味著探明了DNA分子的結構,更重要的是它還提示了DNA的複製機製:由於腺膘呤(A)總是與胸腺嘧啶(T)配對、鳥膘呤(G)總是與胞嘧啶(C)配對,這說明兩條鏈的堿基順序是彼此互補的,隻要確定了其中一條鏈的堿基順序,另一條鏈的堿基順序也就確定了。

知識小筆記

雖然沃森和克裏克不是資深的生物學專家,但他們卻共同發現了DNA的雙螺旋結構,兩人因此分享了196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