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五十二年,正是大清朝曆經康雍乾三朝治理,到了最繁華鼎盛的時候。四海承平,天下祥寧,百姓安居樂業。
偏在這年正月十六,剛放了元宵燈火的第二天,京城裏出了一件大事。
原來這時的天子乾隆,文才武略,自詡是曆來帝皇中少有的。他在日理萬機的餘暇,最喜歡收藏、欣賞曆朝曆代的名家書畫。碰到入了他老人家法眼的寶貝,他還會隨時隨地找支筆來,在書畫上題詞留詩。當然,至於這是否屬於暴殄天物,他老人家是不管的。在他的心裏,可能反而覺得這些書畫因為有了他乾隆皇帝的禦筆留痕,應該是更加的價值大增。
自古以來的道理,為上者一旦有了某種嗜好,那麼就一定是作臣子的福氣到了。因為臣子們正好有機會,下一番死力氣,去為主子們大大地張羅,想盡各種辦法來滿足主子的嗜好,從而得以表白自己的赤膽忠心。
大清朝也有這樣的無數奴才,明白這個萬年不變的真理,花了無數的力氣,搜羅無數的翰墨珍稀,獻呈皇帝,以娛聖心。
乾隆當然龍心大悅。隻不過奴才們貢獻的寶貝太多,他老人家一時也看不過來。於是千斟萬酌,從無數的寶貝中,選擇出三幅最好的,一幅是東晉名家王羲之的曠世之作《快雪時晴貼》,一幅是王羲之兒子王獻之的墨寶《中秋帖》,還有一幅是王旬的《伯遠貼》,下令太監們在自己平日批閱奏章的暖閣西頭專門辟一間房出來,取名“三希堂”,恭置了這三幅墨寶。每凡他興之所至,就撂開奏章,踱步去賞玩一番。他有時甚至覺得,這比翻了哪個寵妃的牌子,讓太監們扛一個光溜溜的絕色佳人晚上送到禦榻上來還要過癮。
這個年,乾隆過得特別安穩。底下奴才們沒有報過一件令他不安的事,讓他感覺到天下真是一片太平,四海一心,反賊、強盜們好像都銷聲匿跡了。作為皇帝來說,沒有比這更開心的事了,所以他心情很佳,幾天來一直琢磨,要在那三幅書畫上題寫幾首佳詩妙詞,以作紀念。隻不過因為連著幾天喝大酒,而且好多個寵妃們借著拜年覲見聖上的機會,先後眉目傳情,使得他龍馬精神大發,連著幾個晚上沒睡好,所以一時沒想好題什麼詩句,故此一直耽擱下來。
但是元宵這天晚上,大風猛起,飄揚揚下了一場大雪,漫天漫地造就出一個白銀的世界。皇帝上午起來,左右伺候他穿好衣衫,出來見到天地一色,粉妝銀雕,不禁欣喜萬分。他令宮女為自己披上大裘衣服,踏著白雪,也不要太監們扶持,七十多歲的年紀,竟然像個年輕快樂的少年,沿著乾清宮前的青石板路,大步走去,簡直健步如飛了。
聽得自己的錦靴踩在雪地裏咯吱咯吱響,他忽然想,不如就從天地一統、世界一色的意境破題,作詩一首,抒發一下天下盡在掌握的意思,題寫到《快雪時晴貼》上,豈不很好嘛,於是就朝西暖閣方向走。腦中飛快想好了三五詞句,很得意:“朕這等精妙的詩句,題在王右軍的帖上,互相輝映,流傳千古,那可好得很啊。”
來到西暖閣。幾個值更的宮女冷得很,正在大殿門口搓手暖臉,小碎步地跺腳。看見皇帝大步來了,嚇了幾大跳,連忙抖擻精神,迎上去伺候。
皇帝也不介意,滿臉帶笑,進去西暖閣。
好在宮女們沒有偷懶,想著皇帝好多天沒來批折子了,搞不好就來,所以地龍提前燒得暖和,還用白銅盆生了幾盆炭火擺在屋中,熱氣逼人,倒成個名副其實的暖閣了。
宮女們跟著進來,輕手輕腳,為皇帝解開白熊毛領的大袍。乾隆抖抖身子,站到炭火旁,伸手烤了那麼一陣。側頭見一位太監踮手踮腳,端著張小幾,要去擺在大殿北牆邊的火炕上——正是他平日批改奏子的所在,便說:“先別忙那個。趕緊伺候筆墨,擺到三希堂去。”
太監們哪有不熟悉他脾氣的。一聽之下,就知道萬歲爺今兒動了詩興,隻是不知哪一幅字畫有福氣,會被萬歲爺禦筆填塗,連忙答應著準備去了。
皇帝正在琢磨方才想到的字句,忽然聽見三希堂裏咕咚一聲悶響,有什麼東西栽倒在地上。他偏頭一看,見一個宮女神色慌張地從三希堂裏跑出來,低聲喊:“陳公公。”
陳公公是乾清宮的主管太監,正在皇帝身後侍立,大氣不敢出一口。聽見宮女張皇失措的喊聲,眉頭一皺,趕緊壓著嗓子說:“慌什麼!”低頭過去,盯著那個亂了分寸的宮女,想著等會兒皇帝一走,一定要好好懲罰了她。
那宮女畢竟伶俐,飛快在陳公公耳邊說了句什麼。但還沒等她說完,陳公公忽然身子一軟,刹那間就像被人抽去了骨頭架子,悄無聲息癱在地上。那宮女捂著嘴巴,失聲一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