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俄羅斯小企業的私有化進展順利,效果良好。私有化使這些企業率先走出困境,並成為國家經濟的增長點。私有化後小業主和勞動者的積極性普遍提高,開始重視服務態度和服務質量,企業效益明顯提高。而且小企業還增加了就業崗位。據統計,1996 年全俄勞動力總數為1暢26 億人,約有630 萬人就業於各類小企業中。
俄羅斯大企業的私有化是從1992 年7 月開始的。俄羅斯大中型企業指職工人數在1000 人以上,1992 年1 月1 日固定資產在50 00 萬盧布以上的屬大型企業,10 0萬~50 00 萬盧布的屬中型企業。經過幾年的努力,到 19 96 年1 2 月大規模私有化結束,全俄出現的私有化企業共有124暢6 萬家,占國有大中型企業總數的60%。到1997 年 12 月又有 2743 家大企業私有化了。這樣,到199 7 年12 月全俄共有私營企業 170 萬個,占 68%;國有企業 23暢3 萬個,占 9暢3%;市有企業18暢4 萬個,占7暢4%;社會所有製企業12暢95 萬個,占 5暢2%。在產值方麵,國有經濟占GDP的28%,非國有經濟占到 72%(其中私有經濟占 28%)。在資金投入上1996 年裏私人投資占到74%。此後大規模私有化停止了,但後幾屆俄政府仍未完全中斷私有化進程。
1 99 7 年年底,切爾諾梅爾金政府針對國有資產嚴重流失情況采取調整措施,從粗放私有化轉為集約式私有化,強調私有化必須按政府製定的、杜馬批準的計劃進行,強調私有化是個有償轉讓過程,並正式提出:私有化隻是公認的管理國有資產的方式之一。如果中標者不履行合同,國家有權將該企業重新收為國有。到1 998 年基裏延科政府又提出私有化的重點是結構改革。該政府決定將 3000 多家特大企業減到 697 家,其餘2000 多家公開拍賣。普裏馬科夫出任總理後大肆批評私有化政策,決定對國有資產進行重新登記,停止成批低價出售國有企業,將原本計劃拍賣的6 6 家大企業減為7 家。199 9 年普京政府繼承了普裏馬科夫政策,但表示反對重新進行國有化。普京強調要重視企業效益,用法律和規範來保護私有財產。他還反複強調,盡管私有化存在各種問題,但是它為俄羅斯的市場經濟打下了基礎。他明確講:“如果允許重新分配資產,那所遇到的問題及所造成的損失將會比過去搞私有化時更大。”可見私有化作為俄羅斯改革的既定方針,它已具有了不可逆轉性。
俄羅斯私有化曆盡艱難,在私有化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問題,但它還是以很快的速度向前推進著,並且對俄羅斯的社會生活及經濟結構產生著重大影響。通過私有化,俄所有製發生重大變化,市場主體走向多元化。尤其是小企業私有化效果很好,小企業私有化方式靈活多樣,私有小企業適應小企業的經營特點及業主的管理能力,產權關係容易理順,也便於國家控製,因此也產生了一些積極效果。大企業私有化問題多,但私有化也加快了俄產權關係、經濟結構的改革步伐,使俄羅斯經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非國有經濟的經營效益明顯提高,私有經濟對 G DP 的貢獻率正穩步增長。但應該指出的是,在大規模私有化結束之後國有經濟仍能占到國民經濟總量的 30%左右。在人們的印象中好像俄羅斯國有企業已不存在了,事實上並非如此。據俄學者馬卡列維奇的統計:獨立核算的俄國有企業19 92年4 月1 日統計有139904 個,所占比例為96暢5%;而私有企業總數僅5023 個,所占比例很小,僅占3暢5%。到了1997 年 l月1日國有企業總數僅8 70 18 個,所占比例減為 41暢6%;而私有企業增加到12 20 44 個,所占比例達5 8暢4%。據符· 康多洛維奇統計,直到1998 年國有企業在貨運業中占 30%;在客運業中占80%。而且幾乎所有的貿易港口、多數動力部門都屬於國家所有。可見,俄羅斯的私有化並非有些人所講的“全盤私有化”。
應該看到,俄羅斯私有化在取得重大進展的同時,也給俄羅斯社會生活和經濟發展造成了一些嚴重後果與影響。而且俄羅斯的私有化論證不夠,先天不足。由於私有化目標的政治性,進程的激進性,方式的無償性,使得所有製改造嚴重脫離俄羅斯國情:三代俄羅斯人都是工薪階層,隻是溫飽水平,根本沒有實行企業私有所必需的資金前提。西方是先有了資金的原始積累,再搞私有產業的發展;而俄羅斯是在沒有原始積累的條件下搞私有化的。這就造成嚴重的消極後果:第一,是社會經濟的全麵倒退,生產水平的全麵下降。激進改革年代俄出現了持續衰退現象:持續時間長(將近10 年),下降幅度大(下降近 50%),還有普遍性(各個部門都下跌)。1999 年俄羅斯的 GDP 還不足1989 年時的60%。據西方學者符· 康多洛維奇統計:1990 年俄產值下降 3%,為 19 89 年的 97%;1 991 年下降 5%,為 19 89年產值的 92暢2%;到 19 92 年私有化後一下降了 1 4暢5%,僅為1 98 9 年的 78暢8%。19 93 年產值下降 8暢7%,為 19 89 年的71暢9%;1994年下降12暢6%,為1989 年的 62暢8%;1995 年下降4%,為 1989 年的 60暢3%;1996 年下降 3暢4%,為 1989 年的58暢2%;1997年產值增長率為 0暢9%,為 1989 年的 58暢7%;到1 99 8 年時又下降4暢9%,為1 989 年的55暢8%;到1 999 年產值增長了3暢2%,這時的產值也僅是1989 年產值的57暢6%。20 世紀3 0 年代和60 年代蘇聯經濟曾以兩位數的增長率持續發展,創下當年的世界之最;到了20 世紀90 年代,俄羅斯又創下了連續10 年大幅下降的世界之最。俄羅斯民族就是這樣極端化。
第二,俄羅斯私有化程序與轉軌不合理、不規範,造成了企業經營的惡劣環境,這是生產衰退的根源。激進派搞私有化,實際上仍然是用行政命令手段強製推行大規模的私有化運動,強行向市場經濟過渡。此舉不是為了提高企業效益,而是為了打倒舊體製的政治目標。更重要的是私有化過程與投資過程不同步,證券私有化基本上是無償進行的,它不能給企業帶來新的資本投入,生產投入不但沒增加,反而減少,這給企業的發展造成更大的困難。而且俄企業轉軌不轉製,所有製變了,但是經營體製沒變。經營機製主要看企業管理是否創新,企業領導的經營理念是否改變。私有化之後俄隻有少數企業積極開展市場調研,積極參與市場競爭,並改革收入體製,而多數企業仍是原先的管理水平,基本上沒有現代化管理製度,仍陷於“穿舊鞋走新路”的怪圈裏無法改變。
第三,特別應強調的是正常的金融秩序與價格機製是向市場經濟過渡的前提條件。但與私有化同步進行的價格自由化卻導致了過高的通貨膨脹率,改革 7 年裏通貨膨脹率都高達兩位數,最高時達兩位數,給俄羅斯金融體製帶來了災難性後果。按國際慣例把年物價上漲在 5%~10%的叫溫和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在10%~10 0%間的叫奔騰式通貨膨脹,而年物價上漲在1 00%以上的叫惡性通貨膨脹。199 2 年之後,俄羅斯連續4 年都屬惡性通貨膨脹,從199 6 年起物價上漲放慢,但仍在1 0%以上,仍屬奔騰式的通貨膨脹。據統計俄通貨膨脹率如下:19 91年是 16 0暢3%,19 92 年創下紀錄,高達 25 08暢8%;1 993 年為844暢2%;1994 年215%;1995 年131暢3%;1996 年22%;1997 年1 1%;199 8 年84暢4%;19 99 年3 6暢5%。為了抑製通貨膨脹,政府又實行緊縮貨幣政策,結果導致固定資產投資長期大幅下降,7 年裏下降了75%。社會擴大再生產的條件被嚴重破壞。企業流動資金嚴重短缺,三角債務越來越多,經濟循環嚴重壞死,職工工資長期拖欠,失業率居高不下,消費市場嚴重萎縮,再加上外國產品大量流入,私有化不但沒有帶來生產繁榮,反而造成經濟大幅下跌。這些就是俄羅斯私有化造成的最嚴重的問題。
第四,俄私有化的另一個嚴重後果就是國有資產的嚴重流失。據俄專家估計,由於低價或無償轉讓國有企業,199 2—19 97年的5 年時間俄國家損失至少在1 萬億美元。又據國家杜馬聽證會上所公開的材料,俄私有化 5 年總損失在 95 00 萬億盧布(其中經濟損失 5500 萬億盧布,社會損失在 4000 萬億盧布)。這相當於19 96 年俄國內產值的4暢2 倍,相當於蘇聯二戰時損失的2暢5 倍。另據 200 4 年 7 月 5 日俄羅斯枟獨立報枠又公布了一份俄審計署統計的新資料:在私有化過程中有違法行為的國家機關占8 9%。商業機構違法的占11%。審計署向政府建議,應加強國家對價格的監督,比如應該用提高原木出口關稅的辦法來防止不受限製地出口木材。據查,在私有化中有75%的證券都是無償發給職工的。由於職工手中的股票從未獲得過利息,也沒分過紅利,後被一些人廉價收購了。當時有人用 10 00美元就買下了一家機器廠,有人在距克裏姆林宮僅50 0 米的地方用5 萬美元就買了一棟原屬於國有的5 000 平方米的花園洋房。就這樣把巨額的國有資產落入私人之手,養肥了一批投機者。例如,波塔寧把持的“奧涅克辛姆銀行”以17 億美元收購了俄最大采礦企業“諾裏爾斯克鎳業公司”38%的內部股和51%的控股權。而據倫敦交易所對這個公司評估,它最少價值在4 0 億美元。199 5 年在抵押拍賣會上俄首富霍多爾科夫斯基以3暢5 億美元購買了全俄采油量第二的“尤科斯石油公司”78%的股權,僅過了兩年,該公司市值已上升為 90 億美元。在私有化合法外衣掩蓋下,葉利欽政府的一係列失誤為私人大財閥搞起了原始積累,他們轟轟烈烈地化公為私,幾代老工人的心血讓一些人賤賣了;私有化不但沒有消除壟斷,反而把國家壟斷變成了私人財閥的壟斷。連西方人也驚歎說這是一種野蠻的資本主義!俄羅斯人民為他們這種不顧國情的激進改革付出了慘重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