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重新評價戈爾巴喬夫及其改革(3 / 3)

但是,在戈爾巴喬夫自由化政策引導下,19 91 年 9 月,列寧格勒一政界要人竟提出要把列寧遺體搬出紅場,遷出莫斯科。直到今天,企圖毀壞列寧遺體及靈柩的言論及行為仍沒有停止。葉利欽曾表示要將這件重大事情交由人民投票公決。事實上,列寧在臨終前確實希望把自己葬在彼得格勒“沃爾霍夫斯科耶墓地”,因為列寧的母親葬在那兒。但是,列寧去世後,黨集中了全國人民的極為強烈的願望,把列寧墓安置在雄偉的莫斯科紅場。這標誌著蘇聯人民要把列寧的曆史功績、十月革命的光輝、蘇維埃國家創世紀的功勳定在國家心髒之處,並永遠昭示給他們的子孫後代及世界人民。多年來,列寧陵墓像克裏姆林宮那顆閃閃的紅星一樣,它一直激勵著蘇聯各族人民。它既是曆史的閃光點,又是現實走向的路標。如果說列寧墓是當年蘇聯人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旗幟與路標的話,那麼要搬遷列寧墓的人就是要砍倒這麵旗幟,抹去這一象征。

戈爾巴喬夫在政治上自我打倒的第三步是放縱一些人攻擊十月革命。在1990 年11 月7 日,莫斯科、列寧格勒等大城市裏民主派上街遊行,他們打的標語牌上寫著:“十月政變是俄羅斯的悲劇!”“打倒列寧主義!”“打倒蘇共!”“葉利欽救救俄羅斯!”等口號。19 90 年9 月19 日枟消息報枠頭版發表文章枟11 月7 日人們向我們祝賀什麼?枠中寫到:“每年到11 月 7 日友好國家都要向我們發賀電,很難想象今年他們該如何措辭,因為這一天越來越使我們難堪。正如一個人在年輕時犯過錯誤,不久前又組織了新家庭,人們硬要繼續向新的家庭成員祝賀已解除了婚約的初婚紀念日。”199 0 年10 月20 日,“民主俄羅斯”在莫斯科舉行代表大會,他們宣布將把11 月7 日改為悼念在共產黨恐怖活動中犧牲者的節日。

眾所周知,十月革命顯示了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蘇共前身)在推翻沙皇專製製度中的作用。十月革命是俄國廣大工農兵群眾以大無畏的改天換地的精神,對舊世界的轉變實現了勝利的突破,在人類曆史上第一次讓普通勞動者及其代表掌握了國家政權。革命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政權從一個階級手中轉移到另一個階級的手中。僅就這一點它就具有偉大的開創性。列寧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性質的社會主義國家。在此之前,世界上不是資本主義國家,就是其殖民地。因此可以這樣說,十月革命是人類從根本上改變以貧養富世界格局的光輝起點。不管以後還要經過多少坎坷,但人類總是要走向這一彼岸:世界是勞動者的世界,勞動人民是這個世界的真正主人(目前從整體上看世界仍是一個以貧養富的世界)。從大戰略角度上看,俄國十月革命是改變以貧養富失衡世界的良好開端,而良性起點永遠是至高無上的,不容否定的。

但到了80 年代末,蘇聯出現了“十月革命沒有必要”的論調。對這股歪風戈爾巴喬夫非但不製止,反而火上澆油。在西方,一些學者也承認列寧這一壯舉,稱列寧是偉大的革命家。而蘇聯一些人卻一風吹,連根拔。這實質上是從根本上否定了蘇聯70 年發展道路,否定無產階級勝利和社會主義製度,從而完全否定了蘇共自己。這批否定十月革命的人實質上在為人剝削人的製度出力賣命,完全暴露了他們的資產階級屬性。戈爾巴喬夫容忍這些人自由宣揚資產階級論調,是自我打倒的典型表現。

長期以來蘇聯共產黨在政治上實行“絕對統一”、“絕對服從”、“絕對正確”的絕對哲學,破壞了執政黨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血肉聯係。在戈爾巴喬夫執政時又搞“絕對公開”、“絕對自由”、“絕對多元化”的絕對哲學,再次破壞了黨與人民的統一。這種從極“左”向極右的轉變,為各種資產階級思潮的複活與泛濫打開了大閘,導致了社會混亂及蘇共的瓦解。實際上,人世間就沒有絕對自由。自由的真正含意就是對一切負責。如果在思想方法上推行絕對統一,那麼共產黨人就是自己孤立自己;如果奉行絕對自由,那就是共產黨自己瓦解自己。這就是蘇共垮台為我們提供的寶貴經驗教訓。

蘇聯解體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意識形態上。戈爾巴喬夫自己搞亂了自己的陣地。尤其是在1 989 年之後,戈爾巴喬夫搞亂了國家思想文化戰線,從而搞亂了人們的意識形態,也從根本上搞亂了社會秩序及社會生活,最終造成了政治動蕩及嚴重的社會危機,引發了人們思想心理上的病態,從社會個體上開始了自我否定的序曲。信仰危機及蘇共瓦解就是戈爾巴喬夫公開性、自由化理論的幾個苦果。70 年來,曆屆蘇共領導人不重視對斯大林體製弊病進行根本性的改革,不重視執政黨自身的建設,不重視對新時代條件下符合本國國情的建設道路的理論探索。久而久之,嚴重地削弱了執政黨的政治活力,也逐漸地降低了黨在群眾中的威信。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黨內外出現的嚴重的腐敗現象愈演愈烈,政府不能有效地組織社會生活,執政黨拿不出總攬改革的成熟方案,幹部嚴重脫離群眾。1990 年7 月2 日,戈爾巴喬夫在蘇共二十八大上講:“幾十年來,蘇共隻是為專橫的官僚體製服務,這導致了黨內關係的嚴重變形,挑選幹部上的嚴重變形;在黨組織內部造成了一種漠不關心、無動於衷的消極氣氛。”戈爾巴喬夫的這些說法,實際上是動搖了改革的領導力量,把鬥爭矛頭指向蘇共。作為黨的總書記,這是犯罪。此後,蘇共中的民主綱領派領導人公開講:“黨已成為改革的主要障礙。不對黨進行徹底改造,任何改革方案都是不嚴肅的。現在絕大多數人民群眾已不再相信蘇共能進行改革,共產黨的領導威信急劇下降,現已接近危機點。”這個激進派在蘇共二十八大上發言時公開講:“蘇共二址八大要解決的不是要不要市場經濟的問題,而是要不要蘇共問題,蘇共永遠退出曆史舞台的問題。”蘇聯枟星期枠周刊 1990 年第 11 期發表文章開始論述多黨製問題。在此之前,著名的民主派人士葉利欽、波波夫、索布恰克等人宣布退出蘇共。蘇共已陷入建黨以來最嚴重的危機。

在1 990 年蘇聯社會陷入全麵危機背景及其壓力下,蘇共二十八大修改了黨章,蘇聯議會也修改了憲法中關於確認蘇共在蘇聯社會中領導地位的第六條條款,從而取消了蘇共的領導地位,提出在蘇聯實施多黨製及政治多元化,實行三權分立及議會民主。這樣國家大權從蘇共中央政治局轉入到總統委員會手中,蘇共分裂成若幹黨派。一些加盟共和國共產黨組織已自行解散。可見,蘇聯解體過程實際從蘇共二十八大已經開始了。戈爾巴喬夫改革走向了危機深淵。應該看到,正是戈氏理論混亂及自我否定打開了蘇共瓦解及意識形態混亂的大門。意識形態的混亂又造成了人們的精神空虛、道德困境及各種社會病態。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戈爾巴喬夫又自動放棄了輿論陣地。1990 年7 月15 日,戈爾巴喬夫發布了關於電視和廣播民主化的命令。命令說:“在蘇聯,政治多元化實際上已經形成,這就要求我國廣播電視的性質要發生根本的變化。”“國家的廣播電視應該獨立於政治和社會組織,不允許任何政黨進行壟斷。”應該看到新聞媒介是國家機器的核心部件。如果這個部位出了問題,國家機器就會癱瘓,人民群眾就不知所從,社會生活就無法得到宏觀控製,聯盟解體就隻是時間問題了。

西方對蘇聯解體也負有一定責任,尤其是美國。搞垮蘇聯一直是它的既定目標。在二戰後,在蘇美核競賽中,美國就占了上風,它既用先進科技成果發展軍工產品,又十分重視生產高、精、尖的民用品,以占領世界市場。而蘇聯經濟完全陷入軍事圈子裏,沒有用科技發展拳頭產業,也沒有發揮自己資源與科技人才優勢,致使民用工業與軍事工業長期在高耗、低效、懶散、浪費中維持。美國借此迫使對手在專一核競賽中瓦解經濟、分化政治,進而促使其垮台。二戰後美國控製了整個西歐市場,形成了對蘇聯東歐的經濟優勢。在與美國核競賽上,蘇聯投入了過多的人力、物力、財力,蘇聯被美國拖垮了。

自2 0 世紀5 0 年代初以來,蘇聯和東歐國內3 年一小亂,8年一大亂,國內階級鬥爭、權力鬥爭不斷,社會主義陣營自行瓦解。進入80 年代後期,蘇聯在內外戰鬥中經濟增長減慢,國內體製弊病越來越嚴重,幾乎走入死胡同。國際上中蘇論爭日趨激烈,蘇東關係日趨緊張。60 年代中蘇分歧與爭論進而擴大到整個社會主義陣營,搞“大論戰”,開始出現局部軍事對抗與戰爭,其結局當然是社會主義陣營的自我摧毀。

就在80 年代蘇聯經濟岌岌可危的狀況下,裏根政府采取兩項重大措施,瓦解了蘇聯經濟。一是降低石油價格,斷了蘇聯的一大財源;二是推行“星球大戰計劃”,叩響了新的一輪軍備競賽的警鍾,迫使蘇聯應戰。美國利用“星球大戰計劃”將新興學科牽引提前15 年,尤其是在計算機運用上掌握世界主導權。而且,裏根政府自1983 年5 月大肆宣揚“星球大戰計劃”,其重要目的就在於瓦解蘇聯。1995 年3 月14 日俄羅斯的枟紅星報枠揭示,美國早在198 2 年上半年就製足了旨在使前蘇聯經濟崩潰計劃。當時裏根簽發了32 號命令,批準了一係列經濟措施及外交活動。該命令的第一句話就是:“讓他們去浪費力量,把主動權抓過來。”此後,美國到處散布假情報,誘使蘇聯上鉤,迫使他們去大量花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蘇聯領導人是在審視美國冷戰戰略上出現了重大判斷上的錯誤,使其國策出現偏差,這裏表現出其決策人的低層次、低水平。冷戰達到了戰爭所達不到的水平,可見冷戰之冷。這也使人們看到:最大的失誤正是戰略決策的失誤。總之,蘇聯在這輪新的軍備競賽中是個徹底的失敗者,而這次失敗的代價太大,教訓慘痛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