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周易》與宗教文化(1 / 2)

《周易》這一中國古老而又燦爛的文化瑰寶,其與中國的宗教文化亦關係密切。

1、《周易》與道教淺釋

翻閱中國古代的文化典籍,我們可以發現,《周易》與道教思想具有共同來源。《周易》曾作為占筮典籍,屬於巫術範疇,而道教出於史官,是從巫術文化中分離出來的。因此說,兩者具有共同來源,並且在之後相當長的時間內具有共同性、滲透性。

所以,自道教產生以後,《周易》便是道教門人必修的書籍,而在道教典籍中則收錄了諸多易學著作,如《道藏輯要》、《道藏精華》、《正統道藏》。

在收錄易學著作的同時,道教門人亦對易學進行總結、發揮,並集文成書。如葛洪的《周易雜占》,範長生的《周易蜀才注》,陶弘景的《卜筮要略》,呂岩的《易說》,李道純的《周易尚占》等。

尤其需要說明的是,道教門人還開創了圖書學派這一重要的易學流派。而著名的道士陳摶,更是創繪“太極圖”、“先天方圓圖”等一係列易圖,成為中國太極文化的創始人,著《易龍圖序》、傳河洛數理成為中國“龍圖”的第一人,其影響深遠。

此外,必須指出的是《周易》也是道教很重要的一個思想來源和依據。因此,道教門人不僅要解釋《周易》,還把《周易》作為一種基礎典籍運用到修道中去。

比如,一個“道”字,這是道教信仰的最高範疇,也是道教學者闡述最多的,但它卻被視為是與《周易》的“易”相等的概念。

“道”與“易”相通,因此道教學術中就有《周易》的影子。

就拿道教中與“道”合一的神仙來說,便是如此。《三才定位圖》在論述道教上品神仙——“九皇”時說:“《易》之八卦,蓋祖乎天真九皇之氣,純陽為乾而居西北,純陰為坤而居西南。乾陽下降而奪坤中之陰,故坎中實而為月也,坤陰上升而奪乾中之陽,故離中虛而為日也。”非常明顯,書中將《周易》“九”老陽之數比“九皇”。

此外,道教還運用《周易》的原理來講述修道成仙的方術。

如《三籙篇》這部道教學符法的重要著作便深深地打上了易學的烙印。該書上篇《周易內文三甲處》說:“《周易內文》具八極聖祖名上字妙行符,昔伏羲傳與神農;神農傳由知五穀之播種,辨別百藥之良得,濟生民;後籙圖得之為顓師,周公得之以明《易》道,太公得之以陰謀佐武成王滅紂,孔子得之遂洞幽微,以讚《易》道……”

按照這種觀點,作為道教方術重要內容的符籙早在伏羲時代便已存在了。這雖是假托之詞,但卻反映了道教符法學與《周易》的密切關係。而道教門人製作符籙,其中有不少是以《易》卦命名的,如《八封內吉凶應籙》、《東方震符》、《東方艮符》、《東方巽符》、《東方離符》、《西北乾符》、《西南坤符》、《西北兌符》等。

在道教中,符籙的使用往往同咒語相配合,其中亦隱含著《易》的意蘊。《召五神混合符》服符咒:“太上靈丹,光耀三田。殺滅屍蟲,辟切魔煙。五神混合,百關通全,能令冬熱,即使夏寒,回反坎離,施氣綿綿。我身蕩蕩,由化千端。入我五髒,百神不遷。真氣內降,剝坤健乾。”顯而易見,這段咒語中的坎、離、坤、乾即是《周易》中的四個基本卦。咒語的作者引入了《周易》的卦象,目的就是為了通過語詞導引,活絡通經,使氣血流暢。像這種例子在道教典籍中幾乎是隨處可見的。

事實證明,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從形式上看,道教作品對《周易》的應用都相當明顯。因此說,道教與《周易》的關係極為密切。

2、《周易》與佛教淺釋

《周易》對佛教也有很大的影響。比如有人把艮比作文殊菩薩,把震比作普賢菩薩,把兌比作觀音菩薩。

其實,《周易》與佛教的關係最明顯地體現在華嚴宗、禪宗這兩個宗派思想上,它們和《周易》具有某些共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