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指出了修德對養生的重要性,也說明了修德的方法。這就是他提出的“嗇”的概念。他說:“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服。早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及,可以有國。有國之骨,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是。”所謂“嗇”,即愛惜人的精氣神,使思虛靜,孔竅虛,從而故德不去,和氣日入,積之又積,則莫之能禦。
老子還說:“治大國者,若享小鮮。”虛靜無為,畜精養神,乃是修德之普遍方法。人之養生如是,家國天下之長治久安如是。此之謂德,並非是指一種道德意識形態,而是指的一種物質存在。
此外,《老子》還有“大小多少,報怨以德”、“有德司契,無德司徹”等說法,這些對人們的處世養生都有著明確的指導意義。
養生典範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享年72歲,在當時的社會曆史條件下當屬高壽。孔子的養生長壽之道,就在於“仁德潤身”的思想主張。
孔子提出了諸多類似“仁者不憂”、“仁者壽”、“大德必壽”的名言。他認為,有德之人,注重德性的修養,注重自我人格的完善,心地光明,以仁待人,精神爽朗,邪氣難侵,有益於健康長壽。他說:“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即君子的心胸平和寬廣,浩氣長存;小人卻經常處於患得患失、局促憂愁的心境狀態,難得心理平衡與安寧。
孔子一生,十分注意養德立德。他主張推行“忠恕之道”,“為政以德”,造福於民。他最鄙視貪官汙吏,提出“損者三害”,即:驕奢得意有害,遊樂忘返有害,沉溺酒色有害。
孔子在魯國任大司寇期間,廉明清正,兩袖清風,受到廣大百姓的愛戴。當時,魯國的國君魯定公,喜愛淫歌妖舞。齊國為了腐蝕削弱魯國,投其所好,送去80名美女歌妓。魯定公終日沉迷於酒色淫樂之中,不問政事。孔子屢屢勸諫無效,一氣之下,便辭去大司寇之職,離開魯國,開始了顛沛流離的周遊列國之行。
孔子周遊列國時,見到齊景公。齊景公仰慕他的學識與品德,要將凜丘那個地方送給他,作為他的生養之資。孔子婉言拒絕。他回來對學生說,“無功受祿不可為,不義之財不可受”。並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提出著名的“君子三戒”,既是對人的品德修養而言,又是對人的養生保健而言的。“君子三戒”的具體內容是“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說:君子有三件事要警覺:年輕時,血氣尚未穩定,要警覺貪戀女色;壯年時,血氣旺盛,要警覺爭強好鬥;老年時,血氣漸衰,應警覺貪得無厭。孔子提出的“三戒”,極為準確地抓住了不同年齡段人性中的弱點,指出其既損品德、又傷身體的危害性,提醒人們警覺力戒,以善其身。
孔子認為,人有“三死”:疾病死,服刑死,爭戰死。因這三種方式死的人都有道德上的欠缺:“寢處不適,食欲不節,逸勞過度者,疾共殺之;居下位而上幹其君,嗜欲無厭而求不止者,刑共殺之;以少犯眾,以弱侮強,忿怒不類,動不量力,兵共殺之。”所以,孔子畢生都十分注意完善自身的德性。